第7景:BJHD区白石桥附近的“名竹茶楼”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界上最大的茶产区。”
    于木:“中国的茶叶到底有多少种大类?”
    诸葛瑜亮:(朗声大笑,说)“绿茶,不发酵,保留茶叶的清香,如西湖龙井;白茶,微发酵,不炒不揉,呈现茶自然的味道,如白毫银针;黄茶,轻发酵,清爽中多了一分甘醇,如蒙顶黄芽;青茶,也叫乌龙茶,半发酵,味道醇厚而多变,如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红茶,全发酵,色红艳,味香甜,如祁门红茶。黑茶,后发酵茶,滋味醇和口感浓厚,如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
    (淳于兰看到,于木真是谈话高手,转移话题,能做到在不经意之间。确实是个有些精彩片段的老戏骨!)
    淳于兰:(有点不依不饶地试图把话题再拉回来)“于木先生,你能不能也像诸葛老讲茶一样,把你的翎管断代再讲得精彩一点?”
    (于木这次不慌不忙,也许是因为有诸葛瑜亮这样的高手在座,激起了他的斗志)
    于木:(笑着说)“淳于兰,你不用再问这个问题了,诸葛老先生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想从收藏家嘴里掏出绝窍,比登天还难!”
    (于木再次展示了他强悍的一面。这时,茶室的大门开了,一位身材修长、系马尾辫的漂亮姑娘从屋外款款走进来。
    诸葛瑜亮:(向于木等人介绍)“这是我的外孙女江一梅,武汉大学新闻系在读研究生,今年毕业。”
    淳于兰:“哦,来了位‘未来的记者’。”
    江一梅:“我不是‘未来的记者’,我从武大本科毕业后,曾经在《BJ教育信息报》工作过1年,之后又考回武大上研究生。淳于阿姨,你在BJ新闻界的大名,我早有所耳闻,今天能在我们家幸会,非常高兴。欢迎您。”
    淳于兰:(笑着问)“哦,我还有什么‘大名’吗?”
    江一梅:“你写的关于收藏和养生的文章,是我们家祖孙三代竞相传看的精彩文章,你的那些关于收藏翎管的文章,我姥爷都剪下来仔细收藏起来了,他几乎是天天在研读。”
    (江一梅真是心直口快。淳于兰看到诸葛瑜亮有些坐不住了)
    淳于兰:“我那些文章,都是从于木先生那淘来的二手货,你看,文章背后的指点江山的人就坐在这。”
    (说完,她用手指了指于木。)
    江一梅:(几乎是惊叫了)“啊!于木先生,大收藏家!”
    于木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江小姐,本人于木,只是爱好收藏而已,谈不上什么‘家’。”
    “哪里,你收藏的那些翡翠翎管,让我姥爷馋死了。”
    (江一梅真是年少,一点都不给她姥爷留面子。)
    白面书生:“一梅,你真是个记者,把家里的事揭个底朝天。”
    于木:(这时出来给江一梅解围,他对诸葛瑜亮说)“你当年在莫干山剑池旁和我谈的那些养生之道的学问,又经过30多年的锤炼,想必是更加纯熟精到了。”
    诸葛瑜亮:“养生的关键是知足常乐,‘好心情’抵得上一切养生手段的总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心常静则神安宁’,《黄帝内经》上说:‘思虑伤心脾,怒伤肝’,说明情绪异常,皆有所伤。”
    (诸葛瑜亮很是知趣,顺着于木的思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于木:“在现实中,人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很难。”
    诸葛瑜亮:“我常告诫子女:‘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身外之物,何苦孜孜以求。’心田似海,‘让’一招不亏;海纳百川,方见容天下之人。”
    (诸葛瑜亮回答这些问题,轻松愉快,游刃有余。)
    于木:(接着诸葛先生的话茬)“《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国历代医学名家都把这段话视为应当遵循的长寿秘诀。据史书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为102岁,宋代名医成无己为93岁,明代养生学家冷谦竟然活了150岁,清代名医薛雪89岁。可见自古名医多长寿实非虚言。”
    (诸葛瑜亮频频点头,很是赞许于木的话。接着,他说)
    诸葛瑜亮:“养生要多看古代流传下来的医学名著,不要被一些现代庸医的奇谈怪论所迷惑。”诸葛瑜亮挺直了腰身说。
    淳于兰:“中国古代的哪些医学名著值得一看呢?”
    诸葛瑜亮:“你至少要读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晋代葛洪《养生论》、唐代孙思邈《枕上记》、清代龚廷贤《延年良箴》。如果要了解古代人的房中术,可以看看当代人翻译的《中国古代房内考》;想知道饮食养生之术,可以读读《饮膳正要》,这是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忽思慧于1330年撰写的,堪称中国第一部关于营养、食品疗效、食物疗法的专著,强调预防为主,食疗保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