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对四百四十章一代天子一代臣(国庆节加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除了总兵府外,任何衙门不得从重山钱庄借用银钱。
    说到底,杨正山就是将钱庄当成一个借钱的地方,无论是吸纳存款还是兑换银票,钱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总兵府服务的。
    而之所以要让总兵府给钱庄付利息,是为了防止钱庄入不敷出,毕竟目前重山钱庄没有任何可以盈利的地方,反而还要支付储户的利息。
    而除了重山关内的钱庄外,这一个月来,重山镇各州城各县城也相继开办了重山钱庄的分号。
    不过相比于重山关内钱庄,这些分号的入帐的银钱就要少很多了。
    几个州城的分号还好点,开业之初,每日还能入帐上万两,最终稳定在每日四五千两上下。
    而县城内的分号,每天的流水甚至都不到千两。
    这也是正常情况,州城还有很多官吏和商户支撑钱庄的业务,可县城就只剩下一些小商户和地主了,入帐的银钱少也很正常。
    重山钱庄走上正轨,总兵府的现银也就变得充裕起来,虽然还远远达不到杨正山所需的千万两白银,但最起码短时间内总兵府是不缺银子用的。
    大笔的银钱从重山镇各地运到重山关,同时大量的粮食也从各地运入总兵府的粮仓。
    眼看着运来的粮食越来越多,总兵府不得不紧急建造了数十座大型粮仓。
    时间来到三月底,天气已经开始回暖,春耕即将开始,整个重山镇又拉开了一场大建设的序幕。
    杨正山又开始忙得脚不沾地。
    为即将到来的旱灾做准备不能耽搁,但重山镇的发展同样不能耽搁。
    玻璃作坊还在继续招募学徒,镇标五营依然还在招募训练将士,各地援兵营也在招募和训练将士。
    同时黑云城的建造,官道的修缮也提上了日程,各路参将幕府正在徵调青壮。
    而随着天气回暖,迎河之上终于出现了一艘艘商船。
    大量载满粮食的货船停靠在重山关北的码头上,大量青壮民夫在码头上装卸货物,大量的车马来回在重山关和码头之间。
    整个重山镇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就好像有个开关被按下了一样,让原本因为寒冷而停滞的重山镇启动起来。
    而在重山镇大搞建设的时候,京都朝堂上的局势却进入了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阶段。
    四月初八。
    杨家正在为杨承业的婚事做着准备,而杨正山却收到了自己京都的传信。
    信是武铮派人送来的,是关于朝堂上的变化。
    信中提到四月初二,内阁首辅李思远上奏乞骸骨,延平帝不允,四月初四,李思远再次上奏乞骸骨,延平帝再次驳回。
    侯府主院中,杨正山看着信中的内容,面色有些凝重。
    李思远要辞官!
    这对朝堂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
    李思远为官四十多年,入阁有二十多年,担任首辅有十三年之久。
    承平帝在位期间,李思远深得承平帝信重,几乎将国事朝事托于李思远之身,而李思远也没有让承平帝失望。
    李思远的门生旧故遍布官场,但从未结党,从不营私,门生无数,却在朝堂上无权倾之势,在民间亦无赫赫之名。
    论直名,其还不如刘元府,论文名,其更算不上出众。
    就是这样一位老臣,让大荣朝堂十馀年中正平和,除了皇子之争外,没有出现任何大的动荡。
    在杨正山看来,李思远绝对是一个能臣,识大体,顾大局,斡旋于皇帝与文臣之间,统筹国事朝政,虽无赫赫之功,却有柱国之能。
    而如今延平帝刚刚登基半年多,李思远居然要辞官!
    是李思远的身体出了问题,还是延平帝容不下李思远?
    杨正山放下手中的信件,眼眸微垂。
    李思远的身体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李思远是在早朝上上奏乞骸骨的。
    也就是说延平帝容不下李思远。
    是啊!
    李思远虽然不是权臣,但他执掌内阁十馀年,可以说是当今朝堂第一臣。
    承平帝能压住李思远,可延平帝却无法压住李思远,若延平帝想要收拢权柄,那李思远无疑就成了他的绊脚石。
    延平帝想要掌握朝堂大权,就必须搬走李思远这座大山。
    或许李思远也看透了朝局,才主动辞官。
    可问题来了,如果李思远辞官了,那朝堂国事当由谁主持?
    而一旦辽远和平远两省爆发旱灾,延平帝和新任首辅是否能稳住局面,及时救灾?
    杨正山还是希望李思远能主持朝政,有李思远在,最起码能保证旱灾爆发时,朝堂能及时的拿出应对的方案。
    而一旦李思远离开朝堂,谁知道接下来的朝堂会变成什麽样子。
    可惜这种事他无法插手,他总不能上奏跟延平帝说朝堂离不开李思远吧。
    如果他真的这样说了,估计延平帝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