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 骑兵军团,元军南征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成桂在与崔莹、曹敏修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找元廷使臣阿鲁克泰借一样东西。
    于是,郑传道带着阿鲁克泰的脑袋,还有买的里八剌的劝降文书,直奔辽东都司而去。
    臣服就相当于嫁人,虽然不在人家床上,但名义上是人家的人,还与其他人勾勾搭搭,不合适。
    元廷使臣来朝鲜的消息是藏不住的,大明迟早会知道,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心迹,等大明收拾了元廷,很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南下朝鲜。
    要知道,大明已经吃掉了安南、占城两国。
    至于安......
    数月之后,书院困顿愈深。讲堂屋顶几处塌陷,雨季一至,书案尽湿,学子们不得不撑伞听讲。藏书楼更因连日阴雨,典籍受潮,霉斑渐生,年长先生亲自率众弟子日晒夜晾,仍难挽回。纸墨笔砚之匮乏,更使书院讲学举步维艰。
    朱承志心忧如焚,日日奔波,然士绅之中,愿助者愈少。昔日尚有士绅感其诚,如今却多有冷言冷语,道:“书院既无朝廷之名,亦无朝廷之助,终将难以为继。若书院不愿归于太学,便当自谋出路,岂能再望士绅相助?”
    朱承志虽感心灰意冷,然每每回望书院,见学子们仍不离不弃,便咬牙坚持。他知书院之困,非一朝一夕可解,唯有以志养志,以德传德,方能延续书院精神。
    一日,朱承志自外归来,神色黯然,入讲堂,对年长先生道:“先生,书院之困,已至极点。纸墨将尽,讲学之资亦无以为继。弟子们虽自筹,然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年长先生沉吟片刻,道:“书院之志,若能传于天下,非靠朝廷之力,亦非靠士绅之资,而靠书院精神。书院精神,若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
    朱承志叹息道:“学生亦知书院精神之重,然书院若无纸墨笔砚,学子何以讲学?若无讲学,书院精神何以传?”
    年长先生点头,道:“此亦我所忧。然书院若愿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便当以德为本,以志为基。若书院精神能传于天下,寒门子弟之志终将光明。”
    朱承志沉思良久,终道:“学生愿再往各地士绅之中,再试一次。”
    年长先生微微一笑,道:“书院之志,若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你去吧,书院精神,终将不灭。”
    朱承志辞别年长先生,再度踏上奔走之路。
    书院之中,学子们亦知书院之困,纷纷自谋出路。赵文远于市井之中讲学,日讲三场,士子云集,士绅亦多有资助,为书院筹得数十两银。李仲文则主动请缨,往各地书院联络,欲借典籍以解燃眉之急。
    年长先生每日讲学不辍,午后批注,晚间仍不眠不休,编纂《寒门策论》第四卷。书院之中,虽屋宇破败,然书声琅琅,灯火不熄。
    然书院之困,仍未解。
    一日,书院门外忽来一队商旅,为首者乃一中年男子,身着布衣,面带风霜。他步入书院,径直往讲堂而来,对年长先生拱手道:“晚生李文昭,乃江南一介寒门士子,听闻书院之名,特来求学。”
    年长先生见其风尘仆仆,神色诚恳,遂道:“书院虽无朝廷之名,然书院精神仍在。若愿以德为本,以志为基,书院自当接纳。”
    李文昭大喜,当即拜入书院,潜心讲学。
    数日后,李文昭忽对年长先生道:“先生,学生有一策,或可解书院之困。”
    年长先生问道:“何策?”
    李文昭道:“学生曾于江南游历,见江南士子多有结社讲学之风,尤以‘寒门讲会’最为兴盛。若书院能与江南士子结盟,共办讲会,或可得江南士绅之助,解书院之困。”
    年长先生闻言,沉思片刻,终道:“书院之志,若能传于天下,非靠朝廷之力,亦非靠士绅之资,而靠书院精神。若书院精神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
    李文昭道:“学生愿为书院联络江南士子,共办讲会。”
    年长先生点头道:“书院若愿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便当以德为本,以志为基。你去吧,书院精神,终将不灭。”
    李文昭遂辞别书院,往江南而去。
    书院之中,学子们仍不减志气,日讲夜授,虽纸墨紧缺,然皆以石板为纸,炭笔为墨,苦学不辍。
    年长先生于讲堂之上,讲授《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讲罢,年长先生望向众学子,道:“诸位皆为书院学子,无论出身,皆须以德为本,以志为基。书院精神,非为一人之志,而是为天下士子之志。诸位若得志,当兼济天下;若未得志,亦当修身养性,自强不息。”
    学子们皆起身,齐声应诺:“谨记先生教诲,书院精神,永世长存!”
    书院虽无朝廷之名,却有天下士子之心。书院精神,传遍天下。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