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农民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该承诺帮助百姓售卖出去,这是不智之举。若是句容百姓家家养猪,就说一家一头,上万头猪,你打算卖给谁去?”</P>
    顾正臣坐在詹同一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县衙也并非没有后手。这种契约签订是县衙掌控,这也就意味着,县衙能主动控制代为售卖的家猪数量。”</P>
    “另外,金陵人口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肉食消耗也会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头猪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何况光禄寺那里也需要猪不是……”</P>
    “光禄寺,你打算将猪卖给陛下?”</P>
    詹同惊讶不已。</P>
    顾正臣呵呵笑了:“卖给谁不是卖,只要能将猪变成铜钱或粮食,皇宫可以卖,东宫也可以卖,实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国公府推销推销,让魏国公一年多吃几头猪还是办得到的。销售是一门学问,总是有法子的……”</P>
    詹同突然想起来,自己是白担心了,顾正臣可不止是吃饭知县,还是白糖举人。一个能将白糖买卖做大做强的家伙,实在是不用自己操心什么售卖之事。</P>
    “你若是不为官,当个商人怕也是个厉害的。”</P>
    詹同认真地说。</P>
    顾正臣不置可否。</P>
    在老朱手下当大商人,恐怕不会有多好的下场,当个土财主,又会被官员欺负。</P>
    顾正臣与詹同闲聊了一个多时辰,见詹同想要离开,便起身道:“詹尚书,不知可借一步说话。”</P>
    詹同疑惑地看了看顾正臣,这房间里就三人,多出来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这还有啥不放心的,还需要借一步?</P>
    虽是如此,詹同还是点头答应。</P>
    詹徽退出二堂,守在门外。</P>
    顾正臣看着詹同,凝重地说:“苏州知府魏观,是詹尚书的好友吧?”</P>
    詹同微微点头:“没错。”</P>
    顾正臣看了看门口位置,压低声音:“不知詹尚书此番回乡,是否路过苏州?”</P>
    詹同凝眸盯着顾正臣,不明白是什么意思。</P>
    自家老家是婺源,来句容已是绕路,去苏州,那饶的路更远了。虽说甚是想念魏观,可他此时正忙着以工代赈,安抚灾民,还是不去打扰得好。</P>
    顾正臣见詹同摇头,沉声说:“詹尚书此番回乡,应该路过苏州!”</P>
    詹同开口:“你想让我去见一见魏观,为何?”</P>
    顾正臣没有直说,而是饶了个弯子:“我听闻苏州府正在以工代赈,魏知府不仅打算疏浚苏州内河道,还打算将府治迁至内城之中,而府治在内城的位置,正是张士诚的王宫!”</P>
    詹同听顾正臣将“王宫”两个字咬得很重,转眼就明白过来。</P>
    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修建大明的府治,那可是极犯忌讳的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递上奏折,定是必死!</P>
    詹同深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应该去一趟苏州。”</P>
    顾正臣释然,放松下来:“这件事非同小可,我与陈宁本没什么过节,就因为陛下让他饿了肚子,便将仇怨记在我头上,几次下手。而陈宁与魏知府的过节之深,远甚于我。一旦被其抓住把柄,定会下死手。”</P>
    詹同了解陈宁,这就是一只狗,还是恶犬!</P>
    “这件事,兴许可以运作运作。”</P>
    詹同眯着眼,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看了一眼顾正臣:“后续的事与你无关,这件事你就当从未发生过,我们之间也没有提起过苏州。”</P>
    顾正臣不知道这只退休了的老狐狸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但他说得对,这件事自己没提过。</P>
    詹同走了,顾正臣送出城外三里才回县衙。</P>
    刚回到县衙,典史杨亮便抓来两个衣衫破烂之人,对顾正臣说:“县尊,他们自称是苏州府流民,活不下去逃出来的。”</P>
    “苏州府的人?”</P>
    顾正臣皱眉,打量着两人,一中年人,一少年郎,盘问一番,两人对答如流,甚至连里长、老人都答得清楚,基本可以坐实是苏州府中人。</P>
    这是一对父子,父亲名为王锤,儿子名为王钎。</P>
    “魏知府在苏州不是以工代赈,你们为何逃了出来?”</P>
    顾正臣询问。</P>
    王锤看向顾正臣,一脸悲伤:“敢问县太爷,句容一亩民田上多少税?又敢问县太爷,可知道苏州府民田一亩上税多少?是七斗五升!”</P>
    顾正臣恍然。</P>
    饥荒只是诱因,让他们逃荒的真正原因还是税赋太重。</P>
    句容民田一亩上税是三升多点,可苏州府民田一亩上税是七斗五升多。较之其他地区高达二十五倍的重税,其他地方的税甚至连苏州府的零头都追不上。</P>
    一亩地总共才打多少粮食,基本上也就是两石,二十斗,这税直接去了三分之一还多。</P>
    王锤悲伤不已:“我们霜寒未退,就忍着饥饿扶犁,冻冷时只能点一把稻草取暖。立苗时,天刚暖和,就得佝偻着在田地里插秧,每日腰杆都要折断。等到耘苗时,天气炎热,我们用手指爬梳,跪在田里。”</P>
    “还需要守禾,怕人畜伤田,连个觉都睡不安稳,刚收了粮,官府转眼就给我们拿走近乎一半,剩下一点粮,根本不够我们支用半年!今年朝廷赈贷苏州府,等到秋收时,我们家怕是连一口粮也不会剩下啊。县太爷,我们活不下去了……”</P>
    「今天去看中医,路程远,请一天假,权作休息,还请理解,惊雪谢过。」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