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冯胜、盛熙、赵海楼明白顾正臣的战略部署,那就是要将胡虏引至遵化、蓟州、三河一带,在平原之上,将其歼灭。
可蓟州镇、三屯营一丢,胡虏就打开了两条通道,一条向西,进入预设战场,另一条则向东,指向迁安、卢龙、山海关。
而向东的路,绝对不能打开,放任元军向东突进。
原因很简单,北平的兵力有限,骑兵三万、步卒九万,即便顾正臣将战场选择在了北平以西,可以实现兵力收缩,也能抽调部分卫所兵力集中会战,但总兵力也......
李文昭与林远归来的消息,如春雷般传遍书院。书院虽破败,但学子之心未老,众人纷纷聚集讲堂,欲听江南之行的详情。年长先生端坐堂上,神色如常,目光却透出几分期待。李文昭与林远皆风尘仆仆,然眉宇间神采奕奕,显是江南一行收获颇丰。
李文昭率先开口,道:“先生,江南讲会已成大势,士子云集,士绅亦多有资助。今次学生与林远兄共赴江南,广邀讲会中人,共议‘寒门大会’之事。此大会若成,不仅可传书院精神于天下,更可得江南士绅之助,解书院纸墨之困。”
林远亦道:“学生亦曾于江南讲学,深感士子之志,与书院精神不谋而合。江南士绅虽多有门户之见,然若书院能以德为本,以志为基,或可感化其心,共襄盛举。”
年长先生听罢,缓缓点头,道:“书院之志,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书院精神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今书院虽困,然精神不灭,若得江南士子共襄此举,书院或可重振。”
朱承志立于堂下,听闻此言,心中激动,遂上前一步,拱手道:“先生,学生亦愿为书院出力,若江南讲会能成,学生愿随李文昭、林远兄同往,共议大会之事。”
年长先生凝视朱承志良久,终道:“书院之志,需诸位共守。若书院精神能传于天下,寒门子弟之志终将光明。你既有此心,便随他们同往江南,以德服人,以志立身。”
朱承志大喜,当即拜谢,道:“学生必不负书院之托。”
数日后,李文昭、林远、朱承志三人整装待发,年长先生亲自送至书院门前,叮嘱道:“书院之志,不在一时之得失,而在长远之坚守。若江南讲会能成,切记以德为本,以志为基,勿忘书院精神。”
三人齐声应诺,遂辞别书院,踏上南下之路。
江南之地,水网密布,舟楫如织。三人自北而南,沿途所见,皆是繁华市镇,士绅宅第林立,商贾往来不绝。林远沿途指点,道:“此地士绅,多有藏书,亦有义学,然皆重门户之见,寒门士子难入其门。若书院能以德服人,或可打破此壁垒。”
朱承志道:“学生亦闻江南士子多有结社讲学之风,若书院能与之共办大会,或可凝聚士子之心,共传书院精神。”
李文昭道:“今次大会,若能得江南士绅之助,书院纸墨之困可解,学子亦可安心讲学。然书院精神不可弃,若以利诱之,恐失书院之本。”
林远点头道:“正是此理。书院之志,若能传于天下,非靠朝廷之力,亦非靠士绅之资,而靠书院精神。书院精神,若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
三人一路南行,终于抵达江南讲会之地??苏州府城。
讲会设于城东文庙旁,乃一旧书院改建,虽不及京师书院之盛,然亦颇具规模。书院门前,士子云集,或三五成群,或独坐静思,皆在为讲会做准备。
三人入内,见讲会之中,士子多为寒门子弟,亦有士族子弟混杂其中。讲会之主,乃一中年士子,姓张,名仲文,乃江南讲会之首,素有贤名。
李文昭三人上前拜见,张仲文见三人风尘仆仆,神色肃然,遂起身相迎,道:“三位远道而来,必为书院之事。书院之名,江南士子皆知,今三位亲至,实乃江南之幸。”
李文昭拱手道:“学生李文昭,乃书院门下,今奉先生之命,与林远、朱承志同来,共议‘寒门大会’之事。”
张仲文闻言,神色一动,道:“书院精神,天下士子皆知。今书院欲与江南讲会共办大会,实乃天下寒门子弟之幸。”
林远道:“学生亦闻江南士子多有结社讲学之风,若书院与讲会共办大会,或可凝聚士子之心,共传书院精神。”
朱承志亦道:“书院虽困,然精神不灭。若江南士绅愿助书院,则书院纸墨之困可解,学子亦可安心讲学。”
张仲文沉吟片刻,终道:“书院之志,若能传于天下,非靠朝廷之力,亦非靠士绅之资,而靠书院精神。书院精神,若能传于天下,天下士子皆可共守。今书院愿与江南讲会共办大会,实乃天下士子之愿。”
李文昭大喜,道:“学生愿为书院联络江南讲会,共办大会。”
张仲文点头道:“书院若愿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便当以德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