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歪倒的房梁如同长满灰白鳞片,风一吹,鳞片里便冒出火星,红红的在夜色里极是显眼。
白色与灰色的烟气在地面之上狂欢,倒在地上的人再没醒来。
全罗道节度朴苞看着燃烧废弃的城门,到处可见的尸体,脸色极是浓重,军士抬着尸体,清理着城池。
水军虞侯崔顺成脸色苍白地走到朴苞面前,行礼道:“城中老弱妇孺的尸体数量很多,但青壮男人的尸体很少,大部分青壮不见了。至于城中军士,核对之后,五千守军,有三千多消失了。”
朴......
崇庆二年春,江南细雨如丝,辅臣书院门前,桃花依旧盛开,学子们依旧络绎不绝。书院讲堂之中,炉火未熄,数十名学子围坐,听讲顾正臣遗著《治国策》。讲堂之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儒正缓缓讲述:“顾大人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此八字,便是他一生之志。诸位皆寒门子弟,若能铭记此八字,便不负书院之名。”
学子中,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既知削藩之策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力主施行?”
老儒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社稷之安,重于皇室之和’。若藩王坐大,迟早必乱,天下百姓皆将受其害。顾大人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少年若有所思,点头坐下。
讲堂之中,一名年长学子又问道:“先生,顾大人一生辅佐两朝,功高盖世,为何临终之时,却只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老儒微微一笑,缓缓道:“此言,正是顾大人之志。他一生所求,非功名富贵,而是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帝王之位,非一人之私,而是天下之责。他愿将一生所学、所谋,尽付于陛下,愿陛下能承其志,使大明长治久安。此言,非谦辞,而是其心之诚。”
学子们听后,皆肃然起敬,齐声诵读顾正臣之遗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
崇庆三年,朱允焯年近三十,已显帝王之风。他虽年少登基,然勤政爱民,延续新政,重用辅臣书院出身之士,设立“寒门举荐制”,使寒门子弟得以直接入仕,不再受门第所限。朝中旧党虽仍有残余,然已无力回天,新政根基已深植于大明江山。
朱允焯在御花园中设宴,召见昔日顾正臣门下旧臣,共忆往事。
“当年顾卿病重,朕亲至榻前,听其遗言,言犹在耳:‘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朱允焯轻叹,“朕一生所行,皆以顾卿为镜,不敢有一日懈怠。”
席间,曾任军机处参议的陈允恭拱手道:“陛下圣明,顾大人之志,终得延续。今日之大明,百姓安居,万邦来朝,正是顾大人所愿。”
朱允焯点头,目光深远:“朕常思,若无顾卿,朕焉能有今日?若无赵卿,新政焉能稳固?朕虽贵为天子,然心中最敬者,唯有顾卿与赵卿。”
……
崇庆五年冬,大雪封山,辅臣书院门前,依旧有学子冒雪前来求学。书院讲堂内,炉火熊熊,数十名学子围坐,听讲顾正臣遗著《治国策》。
讲堂之上,一位年过五旬的老儒正缓缓讲述:“顾大人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此八字,便是他一生之志。诸位皆寒门子弟,若能铭记此八字,便不负书院之名。”
学子中,一名少年站起,拱手道:“先生,学生有一问。顾大人既知削藩之策将致皇室分裂,为何仍力主施行?”
老儒沉吟片刻,缓缓道:“此问甚好。顾大人曾言,‘社稷之安,重于皇室之和’。若藩王坐大,迟早必乱,天下百姓皆将受其害。顾大人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此乃大义,非私情可比。”
少年若有所思,点头坐下。
……
崇庆七年春,朱允焯病重,卧于御书房中。太子朱文焕之子朱允?日夜侍疾,不敢稍离。
一日,朱允焯忽感精神稍振,召朱允?至榻前,缓缓道:“朕一生,所幸者有三:得顾正臣为辅,得赵文昭为忠,得新政为基。今朕将逝,惟愿你继朕之志,守顾卿之策,护大明江山。”
朱允?伏地痛哭:“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必以顾大人之志为镜,以新政为纲。”
朱允焯微微一笑,缓缓闭上双眼,安然辞世,享年四十五岁。
……
崇庆八年,朱允?登基,改元“延熙”,延续新政,重用辅臣书院出身之士,设立“寒门举荐制”,使寒门子弟得以直接入仕,不再受门第所限。
延熙元年秋,朱允?亲自前往南京,拜谒顾正臣与赵文昭之墓,并于辅臣书院亲书匾额:“忠义之堂”,以彰二人之功。
书院门前,对联再添一副: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