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七章 封锁之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顾正臣回去睡觉了,可沈?三人睡不着。
    愤怒。
    唾骂。
    咬牙切齿。
    三人在帐篷里叽里呱啦,折腾了大半夜,发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再多指责,也没啥用。
    从道德层面说顾正臣丧心病狂,不知廉耻,毫无底线,他不在乎啊。
    沈?咬牙:“军规之中,有那么一条,所到之地,凌虐其民,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这就足以定顾正臣的罪了!”
    虽说大军并没有“逼淫妇女”,但确确实实“凌虐其民”了。
    黄德安咬牙:“我们需要尽快回去......
    春分之后,京城的风便不再刺骨。柳芽初绽,河冰渐裂,碎玉般浮于水面,随流而下,仿佛载着旧岁的残梦流向未知的远方。顾正臣的灵柩停在钟山脚下三日,百姓自发送葬者络绎不绝,有人徒步百里而来,只为在碑前磕一个头,献一捧野花。
    朱文圭亲题“孤臣砥柱”四字,命工部以青石雕成牌坊,立于墓道之首。然顾正臣墓并无封土高坟,仅一低矮石台,上置素碑,如他生前所愿,只刻那一行小字:“此处安息之人,曾相信光明值得追逐。”
    葬礼毕,薪火书院闭院七日,学子们自发抄录《民生辑要》,日夜不辍。那本书虽未刊印,却已如种子撒入荒原,悄然萌发。有学生将其内容默写成册,偷偷传至江南、湖广乃至岭南;更有寒门子弟以此为本,赴地方府衙陈情,请行新法。
    而在皇宫深处,乾清宫东暖阁内,朱文圭独坐灯下,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密奏??是陆炳从敦煌带回的最后一份烬盟残档。他盯着封皮良久,终是将其投入炉中。火焰腾起,映照着他眼角细密的皱纹与眸底深藏的疲惫。
    “朕不信天命,也不信神权。”他低声自语,“但朕信他。”
    翌日早朝,皇帝下诏:废除“龙渊密档”一切相关禁令,凡涉及建文旧事、影炉计划者,皆准许史官查阅整理,编入《实录补遗》。同时宣布,自此以后,所有前朝秘辛不得再列为机密,朝廷所藏典籍,每十年向庶议院开放一次审阅权限。
    此举震动朝野。宗室哗然,礼部尚书杨廷和当场跪谏:“先帝之事,岂可轻泄于众?恐动摇国本!”
    朱文圭冷笑:“国本不在秘密之中,而在民心之内。若连真相都不敢示人,何谈新政?何谈信任?”
    他起身离座,步出殿外,回望金銮殿匾额上的“正大光明”四字,久久不语。然后轻声道:“顾卿走时说,真正的治世之道,唯有信任与自由。朕今日所做,不过还他一句承诺。”
    自此,大明政风悄然转变。咨政院虽尚未拥有完全立法权,但其议政之声日益响亮。每逢月初集会,京中士民竟争相围观,茶肆酒楼纷纷设屏风投影议事过程,民间称之为“听朝”。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云南来的那位寡妇代表??柳氏,在一次大会上提出《妇孺保护法》草案,列举民间溺婴、逼嫁、奴役婢女等陋习,并援引顾正臣遗信中的建议,主张设立“妇孺司”,专管此类案件。此议初提,满堂哗然,诸多老臣斥为“悖逆纲常”。
    然柳氏不惧,当庭朗声质问:“顾相公曾言,权力是用来服务百姓的工具,而非压迫他们的武器。今日我代十万无名女子发声,若诸公仍视而不见,则非我辈失德,乃尔等负了天下苍生!”
    语毕,全场寂然。片刻后,一名年轻御史起身附议,继而又有数位寒门出身的议员响应。最终议案虽未通过,却被列入“待议重案”,交由地方试点施行。
    三年后,浙江率先推行“妇孺司”,一年内查处虐婢案百余起,救出被囚女子三百余人,百姓称颂“活命青天”。十年后,全国普及,律法修订,女子亦可入学、立契、诉讼。街头巷尾开始流传一句话:“男读顾相书,女拜柳娘祠。”
    与此同时,《民生辑要》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各地官员依其所载,兴修水利,设立义仓,推广轮作之法。江西巡抚更依书中“防灾十策”,提前筑堤备汛,当年大水来袭,竟使三县免于溃决,保全数十万生灵。
    百姓不知此书出自垂死之人伏案一夜的手笔,只知那是“顾相公留下的救命经”。乡间多有供奉其画像者,香火不断,甚至有人将他的名字写进家谱,奉为祖先。
    然而,并非所有变化都顺遂无阻。
    第七年冬,北方边镇爆发兵变。起因是一名总兵克扣军饷,私卖战马,激起将士愤恨。叛军推举副将为首,占据城池,打出“清君侧,复旧制”旗号,声称要铲除“乱政奸臣”,迎回祖宗成法。
    消息传至京城,满朝震惊。一些保守派大臣趁机鼓噪,要求废除咨政院,严惩“煽动民心”的寒门官员,甚至提议重新启用厂卫监察百官。
    关键时刻,朱文圭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命人抬出一口黑木箱。开箱后,众人只见其中静静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