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一十五章 化北伐为南征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龙委屈,都是爹生娘养的,京军远离战场,却手握最先进的火器,弹药充沛,而最前线的边军,却只能使用落后的火器,火药弹还限量,训练都只能使用石头弹……
    买的里八剌听着张龙的一番抱怨,心安不少。
    元廷经常有骑兵出现在明军的城关之外,确如张龙所言,明军轻易不会使用火器,即便是使用,投入火器的数量也十分有限。
    现在想想,不是城关将士藏拙,而是他们压根没更多火器……
    朱元璋的这种安排,是强干弱枝的体现。
    虽说对......
    书院新址之上,夜色沉沉,灯火如星,映照着一座座渐次落成的屋宇。讲堂巍然,藏书楼初具规模,斋舍整齐排列,工匠们仍在夜色中挥汗如雨,为书院的重生添砖加瓦。
    年长先生立于讲堂前,手中捧着一卷残破的典籍,目光深邃。他轻抚书页,仿佛触摸到了书院百年的风骨。身后,数十名学子围坐案前,或抄录讲义,或低声诵读,神情专注,仿佛置身尘世之外。
    “先生。”一名学子轻声唤道,“此卷残缺,是否需重新誊抄?”
    年长先生缓缓点头,道:“书院虽毁,典籍尚存,虽残犹贵。誊抄之时,须得心静,须得敬重。”
    学子们纷纷起身,恭敬接过残卷,小心翼翼地展开于案上,提笔誊写,每一字每一句,皆如刻于心。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夜色中,数骑飞驰而至,为首之人身着禁军服饰,翻身下马,快步走入讲堂。
    “禀先生,殿下命人送来一箱典籍,皆为宫中珍藏之本,特赠书院重建之用。”
    年长先生闻言,神色一动,随即起身,亲自上前打开木箱。只见箱中典籍整齐排列,纸张泛黄,墨香犹存,皆是罕见孤本,其中竟有《太学讲义》《寒门策论》等早已失传之书。
    书院学子纷纷围拢,目光中闪烁着激动与敬仰。
    “殿下亲赠典籍,书院精神更添底蕴。”年长先生拱手朝京城方向一拜,道,“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殿下此举,非但赠书,更是以身作则,守护书院之魂。”
    学子们齐声应诺,纷纷跪地叩首,齐声道:“书院精神,永世长存!”
    夜色更深,书院新址之上,灯火不熄,书声琅琅。
    与此同时,驿馆之内,朱承志独坐案前,手中执笔,正批阅一卷奏折。
    “殿下。”一名亲卫低声禀报,“江南士族残党余孽已尽数缉拿,共计三十七人,皆已押解入京。”
    朱承志放下笔,缓缓点头,道:“士族虽已伏诛,然其残党仍敢妄图扰乱书院重建,实属不赦。”
    他提笔在奏折上批注:“书院精神不可灭,寒门子弟不可欺。凡阻书院重建者,皆视为乱臣贼子,严惩不贷。”
    写罢,他将奏折封好,命人即刻送往京城。
    他起身,缓步走出驿馆,望向书院方向,只见灯火通明,书声隐约传来,心中顿觉欣慰。
    “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他低声自语,“书院重建,非复旧制,而是开新局。寒门子弟,终将有出路。”
    翌日清晨,书院新址之上,晨曦微露,工匠们早早开工,学子们亦纷纷起身,整理典籍,准备新一日的讲学。
    年长先生召集众学子,立于讲堂前,道:“书院重建已入关键之期,典籍已齐,屋宇将成,然书院精神,非仅靠屋宇与典籍支撑,更需诸位学子以身作则,以志为魂。”
    他环视众学子,继续道:“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诸位皆寒门子弟,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书院重建,非为屋宇之修缮,而是为诸位立身之基。诸位当以书院精神为志,以寒门之志为魂。”
    学子们齐声应诺,神情肃穆。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喧哗,数名工匠慌忙跑来,神色惊慌。
    “先生,不好了!书院旧址方向,有人纵火!”
    年长先生眉头一皱,立即道:“速带人前往查看,务必保护书院旧址残留典籍。”
    话音刚落,朱承志亦已闻讯赶来,神色凝重。
    “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他沉声道,“书院旧址,乃书院之根,不可毁于宵小之手。”
    他当即下令:“禁军随我前往书院旧址,务必查明纵火之人,严惩不贷。”
    书院旧址之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断壁残垣间,几处火势正迅速蔓延。
    禁军迅速扑救,年长先生带领书院学子,奋力抢救残存典籍,朱承志亲自指挥,命人封锁四周,搜查可疑之人。
    火势终被扑灭,书院旧址虽未完全焚毁,但部分典籍已遭焚毁,令人痛心。
    “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年长先生站在废墟前,目光坚定,“书院旧址,乃书院之根,今日虽遭破坏,但书院精神,不可断绝。”
    朱承志亦沉声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