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七章 你卖朕的东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于抑兼并的困难与长期性,顾正臣是有充分考虑的,妄想一朝一夕解决这个问题,纯属痴人说梦。
    没有谁,可以与天下为敌还能岿然不动的。
    老朱也一样。
    顾正臣打算用二十年来稳住朝廷勋贵。
    二十年后??
    如果民间的抑兼并无效,多少努力都遏制不住,那就只能放开,自由交易,这个时候,勋贵的态度也就不重要了,他们想兼并,随他们去便是。
    如果民间的抑兼并生效,控制住了,相应的框架固定,疏漏堵住,兼并之风刹住了,这个时候......
    夜雨初歇,檐角滴水如钟摆,敲在青石板上,一声声像是从地底浮出的回音。苏婉儿站在阳台上,望着那只麻雀振翅而去,身影没入城市上空低垂的云层。她闭眼,耳边仍残留着那句“我也曾是一句话”的余韵??不是通过听觉,而是直接在意识深处响起,如同记忆被唤醒时那种温热的刺痛。
    她回到屋内,电脑屏幕依旧亮着那行提示,像一句未完成的遗言。她没有再试图关闭它,只是轻轻将手覆在键盘上,仿佛在安抚某种沉睡的意志。窗外天光渐明,晨雾弥漫,整座北京城笼罩在一种近乎透明的寂静中,仿佛昨夜的惊蛰不只是自然的节律,更是一场集体意识的苏醒前兆。
    手机震动,是张砚秋发来的消息:“共感神经桥试验基地已准备就绪,首批三十名志愿者完成心理评估与基因筛查。他们中有十二位乡村教师、七名临终关怀护士、六名社区调解员,还有五位曾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却坚持发声的普通人。他们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也都知道??可能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状态。”
    苏婉儿回复:“告诉他们,这不是牺牲,是回归。”
    她收拾行李,带上最新版的便携式同步器和加密数据盒,驱车前往昌平山区的秘密实验室。沿途高速公路上,电子广告屏正轮播一则公益短片:画面是一位藏族老妇人坐在帐篷前,用颤抖的手翻开一本泛黄的日记,镜头缓缓推进,字迹浮现??那是她三十年前写给被迫远嫁女儿的信,从未寄出。随着她的朗读,背景音里渐渐汇入无数相似的声音:维吾尔族母亲哼唱摇篮曲、苗族老人讲述迁徙传说、东北下岗工人回忆工厂熄灯前的最后一班岗……所有声音最终交织成一段无词的合唱,在星空下升腾。
    这是“众声”平台自动生成的《未寄之书》系列首集,上线不到十二小时,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最热的一条写道:“原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封不敢打开的信。”
    抵达基地时,已是午后。实验楼隐于林间,外表看似废弃疗养院,实则地下三层布满量子纠缠传感器与脑波共振舱。张砚秋亲自迎接,脸色疲惫却眼神清明。“我们调整了v3.1协议,”他说,“现在系统不再强制同步情绪,而是引导受试者进入‘共鸣阈限’??一种介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意识边缘状态。理论上,他们能听见他人痛苦而不被吞噬。”
    苏婉儿点头:“就像河流承载落叶,却不随其漂流。”
    第一阶段试验开始。志愿者依次进入共振舱,头戴环形电极阵列,背部连接微型神经桥接口。屏幕上实时显示脑区活动图谱:前额叶皮层稳定,边缘系统波动增强,但未突破安全红线。三小时后,第一位志愿者苏醒??她是云南怒江支教十年的语文老师,名叫李文秀。
    她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我梦见了所有我没教过的孩子。”
    她说,在意识深处,她看见一个个模糊的身影站在山崖边,手里攥着作业本,嘴里喊着“老师”,却发不出声音。她跑过去想拉他们,却发现脚下是深渊,而那些孩子一个个坠落,化作飞鸟四散。“我不是救不了他们,”她流泪道,“我是从来没听见他们的求救。”
    这句话被自动录入“献声者档案”,编号V-001。系统随即触发连锁反应:全国范围内,有十七所偏远村小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自发写下作文《我想说的话》,内容惊人一致??关于孤独、关于父母常年在外、关于害怕成绩不好会被放弃。这些文字未经组织、跨地域同步生成,仿佛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喷涌。
    第二日,第三位志愿者??一位在深圳ICU工作八年的护士长陈虹??在苏醒后突然背诵起一段陌生方言。经语言专家辨识,那是潮汕地区的古俚语,内容为一名老年患者临终前未能说出口的遗言:“阿妹,灶台底下有个红布包,是我给你存的嫁妆钱……别怪阿爸当年狠心送你走,山洪要来了,留你一个活口就好。”
    陈虹从未学过潮汕话,也未曾接触过这位病人。但她坚称,那声音就在她脑海里响了整整一夜。
    “这不是记忆移植,”张砚秋看着数据分析报告,声音微颤,“是情感频率匹配成功后,系统自动激活了相关记忆片段。这些声音原本就存在于‘众声’矩阵中,只是以前没人能接收。”
    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