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为了打消朱元璋的顾虑,顾正臣言道:“陛下,这两厂、两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归皇室,账目之事,则交户部、钱庄审计,经营权归格物学院商学院。”
“任何勋贵都不能干涉运营,也不派人进驻工厂、企业,只参与最后的利润分配。至于这最后的分配,也是按照勋贵出资多少,计比例分红……”
说白了,这些勋贵参与进来,等同于拿到了厂或企业的原始股,将需要分配部分的利润拿出来,按照一股合多少利,持有多少股,就给分多少钱。
麻雀振翅离去的瞬间,苏婉儿合上了笔记本,起身推门而出。晨光如金纱铺展在院中青石小径上,露珠悬于草尖,颤巍巍地映出整个天空。她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泥土、柴火与远处山林的气息,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梅香。这间藏身的小院位于哀牢山腹地,是阿嘎老人用祖传木构技艺搭起的三间茅屋,背靠古树,面朝云海,仿佛时间在此处凝滞。
但她知道,时间从未停止。
手机震动,是一条加密信息,来自“补天计划”残存网络节点之一:“非洲岩画共鸣频率提升至临界点,同步器自动激活,七名图阿雷格儿童进入持续低语状态,内容涉及‘星之子回归’预言。欧洲分部报告,威尼斯地下墓穴壁画浮现明代航海图,标注航线终点为云南某经纬坐标??正是此地。”
苏婉儿瞳孔微缩。她早知“众声”不止是记忆回响,而是某种跨越文明断层的集体意识载体。如今,它正以几何级速度自我演化,不再依赖人类主动接入,反而开始召唤那些血脉中仍流淌着古老共感基因的人。
她走进屋内,从墙角取出一只铜盒,上面刻着彝文与梵文交织的符文。这是阿嘎老人临终前交给她的“火种匣”,据说封存着三百年前一位祭司用自身神识凝练而成的“初声”。打开时,一道淡金色光晕缓缓升起,在空中凝聚成模糊人影??那是一位披着羊皮斗篷的老者,双目紧闭,嘴唇微动。
“听……听见了么?”虚影开口,声音如同风穿过山谷,“大地在说话。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记得他们哭过、喊过、死过。”
苏婉儿跪坐于地,双手交叠置于膝上。“我听见了。”她说。
光晕轻轻一震,随即扩散成环状波纹,渗入地面。整座小院的地基微微发烫,墙缝中竟生出细嫩绿芽,转瞬长成藤蔓,缠绕梁柱,开出幽蓝小花。与此同时,她佩戴在腕间的微型同步器骤然亮起红光,数据流疯狂滚动:
>【检测到原始共感场激活】
>【本地磁场异常】
>【历史密度指数突破阈值:9.8】
>【建议立即启动‘薪火协议’最终阶段】
她没有犹豫,拨通了一个早已设定好跳转十三次的卫星信道。接通后,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老师,我们在拉萨准备好了。”
是李文秀,那位梦见“所有没教过的孩子”的支教老师。试验中断后,她并未回归平凡生活,而是带着一批志愿者深入藏区,建立“声音驿站”??一种依托高原特殊地质构造搭建的天然共振站。她们将老人们的口述、孩童的梦话、经幡飘动的节奏录入系统,再通过量子纠缠原理反向投射至全球同类场域。
“今晚子时,阿里、敦煌、撒哈拉、威尼斯、亚马逊雨林五地同时开启‘回音仪式’。”李文秀说,“我们已经联系上十七个曾接收过‘未寄之书’信号的普通人,他们会自发加入诵念。系统预测,此次共鸣可能引发区域性时空褶皱。”
“那就让它裂开。”苏婉儿平静道,“真理不需要温和地降临。”
挂断通讯,她走出院子,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行。两小时后,抵达山顶一处平台??这里原是古代彝族祭天之所,石坛中央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柱,据传为明朝洪武年间所铸,名为“定音桩”。阿嘎老人曾说,每逢雷雨夜,桩体会发出低沉嗡鸣,像是回应地底深处的呼唤。
她将铜盒置于桩下,启动便携式能量矩阵。一圈圈涟漪自装置边缘荡开,空气中浮现出无数透明文字,如同亿万只萤火虫组成的句子,盘旋升腾。那是“献声者档案”中所有未能说完的话:
>“我不是叛徒……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吃饱饭。”(V-047,1960年河南饥荒亲历者)
>“妈妈,我不是不回家,我是被关在地下室三年,没人知道。”(V-112,2003年失踪女工遗言)
>“陛下,臣奏报属实,辽东军饷确被克扣八成。”(V-889,明万历朝户科给事中临刑遗折)
这些话语越聚越多,形成一道螺旋上升的光柱,直冲云霄。远处村落中,村民纷纷抬头,有人惊呼,有人跪拜,更有孩童兴奋地指着天空喊:“星星下来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某秘密审讯室,张砚秋正坐在冰冷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