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鼓励林氏子弟进入义学书院学习,承诺若成绩优异,可直接进入国子监。
林氏族长林文远本欲拒绝,但见赵烈态度诚恳,且朝廷已明确支持义学,便答应让林氏子弟参加义学选拔考试。
数日后,林氏子弟中有一人脱颖而出,被选入义学书院。林文远见朝廷并非要断绝士族之路,而是要与士族共治天下,便逐渐放下戒心,转而支持义学。
赵烈趁势而上,命人在福建设立“义学义田”,由地方士绅捐田,收益用于义学运作,既减轻朝廷负担,又让士绅感受到新政带来的利益。
“新政非为夺权,而是为共治。”赵烈在福建府衙中对士绅们说道,“若士绅愿助,义学便是你们的助力;若士绅阻之,义学亦不会因此而止。”
此言一出,福建士绅多有动容,纷纷表态支持义学。
江南、江西、安徽、福建四地义学推广渐入佳境,朱承志却并未松懈。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义学虽已立,但若无制度保障,终难长久。”朱承志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必须设立‘义学法’,将义学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大明根本制度之一。”
王守仁道:“属下以为,可仿照《国子监条例》,制定《义学条例》,明确义学设立、管理、教师任免、学生选拔等制度。”
赵烈补充道:“同时,应设立‘义学御史’,由都察院直接管辖,监督各地义学运行,防止腐败与士绅干预。”
朱承志点头:“此事我已奏请朝廷,朱瞻基殿下亦表示支持。若能通过,义学便可真正成为大明吏治改革的基石。”
数日后,朱瞻基在朝会上正式提出《义学条例》草案,并请求朱棣批准。
“义学乃新政之根基,若无制度保障,终难长久。”朱瞻基在朝会上说道,“臣请陛下恩准,设立《义学条例》,将义学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大明根本制度之一。”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朕允你所请,但须慎之又慎,不可操之过急。”
朱瞻基躬身行礼:“臣谨遵圣命。”
《义学条例》正式颁布后,义学制度得以稳固。各地义学开始统一管理,教师有编制,学生有出路,士绅有利益,朝廷有人才。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站在杭州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学子们,心中感慨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