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二章 顾正臣的女真三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侯史家奴等人见到了顾正臣。
    一个个行礼时不敢直视,坐在椅子上屁股也不敢着力,似乎随时准备起身。
    紧张之外,全是拘谨。
    这些人也算是女真部落里的酋长,一方人物,可此时像极了不谙世事,担心受到惩罚的孩子。
    猛哥帖木儿小心地看向顾正臣,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可此人手上沾染的血,令人听之恐惧,望而生畏。
    阿哈出也不敢放肆,一双手在裤腿上摸搓,手汗擦了又出。
    眼前的顾正臣就是一战消灭元廷二十......
    建文九年秋,江南的雨依旧缠绵,仿佛诉不尽的哀思。顾正臣的府邸外,素幡低垂,哀乐悠扬。朝中派来的使臣与江南地方官员齐聚于灵堂前,皆神情肃穆,默然垂首。赵文昭身着素衣,跪于灵前,泪水早已干涸,唯余满腔悲怆。
    朱允?亲自派遣礼部尚书前来主持丧仪,并赐下御制挽联:“忠心辅国,寒门砥柱;清节流芳,社稷之光。”此八字悬于灵堂之上,映着烛火,似有千钧之重。
    赵文昭望着挽联,心中百感交集。他记得顾正臣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如今顾正臣已逝,世人却将他奉为“寒门辅臣”,视作大明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可他生前,从未求过这些。
    灵堂外,江南百姓自发前来吊唁。有人携纸钱,有人献花束,有人只是静静站在门外,望着那扇紧闭的门,仿佛等待顾大人再走出来,与他们说一声“无事”。
    “顾大人曾为我们修渠引水,救我全村于旱灾。”一位老者跪在灵前,颤声道。
    “顾大人为我等寒门子弟争科举之权,我才有今日之功名。”一名青年士子泪流满面,伏地不起。
    赵文昭看着这一切,心中忽然明白,顾正臣虽已逝,但他的精神、他的作为,早已融入百姓心间,融入大明的血脉之中。
    ……
    数日后,顾正臣的灵柩启程返京。朱允?亲自下旨,命沿途州府设灵祭奠,礼部安排专船护送。赵文昭随行,护送灵柩北上。
    船行至扬州,忽有快马自京师而来,送至一封密信。赵文昭拆开一看,面色骤变。
    信中写道:“朕欲追念顾卿,拟于太庙立碑,赐谥‘辅臣’,以彰其功。然朝中旧臣多有非议,言顾卿曾主削藩,致皇室骨肉相残,不宜入太庙。朕心忧之,望赵卿代朕安抚江南士民,勿使民心动摇。”
    赵文昭读罢,心中愤怒难平。他知,朝中那些旧臣,不过是借顾正臣之名,行打压新政之实。顾正臣一生为国为民,如今竟连死后入太庙之权,也遭非议。
    他提笔写下一封回奏,言辞恳切:
    “陛下,顾正臣一生清廉自守,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削藩之举,实为社稷之安,非为私怨。今新政稳固,百姓安居,皆赖顾卿之功。若因其功高而忌之,恐寒天下忠臣之心。臣愿以残年之力,代顾卿守其志,护新政之基。”
    奏折送出后,赵文昭便随灵柩继续北上。
    ……
    建文十年春,顾正臣灵柩抵达京师。朱允?亲率百官出迎,于太庙前设祭。礼部宣读追谥诏书:“故军机大臣顾正臣,忠诚辅政,功在社稷,特追封‘文忠公’,谥号‘辅臣’,永享太庙。”
    诏书一出,群臣肃然。赵文昭跪于灵前,含泪叩首:“大人,您的志向,终得其所。”
    祭礼之后,朱允?召见赵文昭于御书房。
    “赵卿,朕欲命你接掌军机处,继续推行新政。”朱允?语气沉稳。
    赵文昭拜道:“臣愿为陛下效命,不负顾大人所托。”
    朱允?点头,目光深远:“顾卿虽逝,然其志未灭。朕愿以他为镜,守大明江山。”
    ……
    建文十一年,顾正臣之墓在南京郊外建成,墓前立碑,碑文由朱允?亲书:“文忠公顾辅臣之墓”。
    每逢清明,江南百姓皆自发前往祭扫。墓前香火不绝,纸钱随风飘扬,仿佛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顾正臣的府邸,被改建为“辅臣书院”,专为寒门子弟所设。书院门前,高悬一副对联: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赵文昭晚年隐居于此,每日讲学授徒,传授顾正臣之志。他常对学生言:“顾大人一生,不求功名,不恋权势,唯以大明社稷为己任。诸位若能承其志,便是大明之福。”
    岁月流转,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建文十年春,京师春寒料峭,柳枝初绿,御花园中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