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二章 顾正臣的女真三条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已传来阵阵琴声。朱允?身着玄色龙袍,缓步于亭台之间,神色沉静,却难掩眉宇间的一丝疲惫。
    自顾正臣病逝,朝中虽依其策推行新政,然旧臣余党仍暗中作祟,屡屡掣肘。监察司虽已整顿六部,然仍有李善长旧党潜伏,借新贵之名,行旧制之实。科举虽设独立考官,然各地士绅仍以门第为重,寒门子弟入仕之路依旧艰难。
    朱允?深知,新政虽成,然根基未稳。他望向远方,仿佛又见顾正臣那清瘦却坚定的面容,耳边回响着他临终前的那句话:“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陛下。”一声低唤将朱允?从沉思中唤醒。
    他回头,见赵文昭身着素衣,步履稳健地走入御花园,神情肃然。
    “赵卿。”朱允?微微颔首,“你已回京半月,江南之事可有交代?”
    赵文昭躬身道:“江南士民皆感念顾大人之恩,辅臣书院已初具规模,寒门子弟皆愿赴学。然臣回京途中,听闻朝中有人议顾大人之谥号,言其削藩之策有悖人伦,不宜入太庙。”
    朱允?神色一沉,缓缓道:“朕已下诏,顾卿之功,不可磨灭。然朝中旧臣,多有异议,朕虽欲保其身后之名,亦需顾全大局。”
    赵文昭拱手道:“陛下,顾大人一生不求名利,然其志在社稷。若因其功高而忌之,恐寒天下忠臣之心。臣愿以残年之力,代顾卿守其志,护新政之基。”
    朱允?沉默片刻,终是点头:“赵卿忠义,朕心甚慰。朕欲命你接掌军机处,继续推行新政。”
    赵文昭拜道:“臣愿为陛下效命,不负顾大人所托。”
    ……
    数日后,赵文昭正式入主军机处。他虽年事已高,然治政严谨,处事果断,迅速稳住朝局。他依顾正臣遗策,整顿吏治,严查贪腐,重用寒门才俊,使新政得以稳固推行。
    然朝中旧臣并未罢休。兵部左侍郎李怀远乃李善长门生,素来不满新政,暗中联络旧党,欲借“削藩之祸”为由,弹劾顾正臣,以动摇新政根基。
    建文十一年春,李怀远联合十余名朝臣,联名上奏,言顾正臣削藩之策有悖祖制,致皇室骨肉相残,不宜入太庙,并请撤其谥号。
    奏折呈入御书房,朱允?阅后,面色铁青。他知此奏并非单纯追议旧事,而是旧臣借机发难,意图推翻新政。
    翌日早朝,朱允?当庭质问李怀远:“顾正臣削藩,乃为社稷安危,非为私怨。若依尔等所言,藩王复起,天下再乱,尔等可负此责?”
    李怀远伏地叩首,言辞恳切:“陛下,臣非否定顾大人之功,然其策虽成一时之功,然亦致皇室分裂,臣恐后世效之,反害国本。”
    朱允?冷声道:“若无顾卿之策,朕今日焉能坐于御座之上?朕已下诏,顾卿之谥不可改,太庙之碑不可撤。若再有妄议者,朕必严惩不贷。”
    群臣闻言,皆不敢再言。
    ……
    建文十一年秋,顾正臣之墓于南京郊外建成,墓前立碑,碑文由朱允?亲书:“文忠公顾辅臣之墓”。每逢清明,江南百姓皆自发前往祭扫,墓前香火不绝,纸钱随风飘扬,仿佛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顾正臣的府邸,被改建为“辅臣书院”,专为寒门子弟所设。书院门前,高悬一副对联: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赵文昭晚年隐居于此,每日讲学授徒,传授顾正臣之志。他常对学生言:“顾大人一生,不求功名,不恋权势,唯以大明社稷为己任。诸位若能承其志,便是大明之福。”
    岁月流转,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