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六十八章 远火四局,索道运输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志冷笑:“果然如此。看来,我们不仅要在地方应对士族,还需在朝堂之上,与他们周旋。”
    王守仁道:“大人可有应对之策?”
    朱承志道:“我已命人暗中调查李文昭与士族往来之事,若能掌握其勾结证据,便可依律治罪。”
    王守仁道:“但若证据不足,恐反遭其害。”
    朱承志道:“所以,还需另寻突破口。”
    王守仁道:“属下有一计。”
    朱承志道:“请讲。”
    王守仁道:“可借‘义学贡生’之名,选拔一批士族子弟入义学书院,再从中挑选优秀者,送入国子监。如此,既能安抚士族,又能培养一批真正支持义学之人。”
    朱承志思索片刻,道:“此计可行。若能令士族子弟亲身感受义学之益,或许能改变其对义学的看法。”
    王守仁道:“正是此意。”
    朱承志道:“那便即刻着手此事。”
    王守仁拱手告辞。
    朱承志独坐书房,望着窗外夜色,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而他,必须步步为营,方能走得更远。
    数日后,朱承志收到赵烈从福建传来的消息??林氏族长林文远已答应朝廷提议,允其子侄参加义学选拔,并承诺不再干涉义学事务。与此同时,李文昭亦答应前往江南巡视义学书院,亲自考察义学成效。
    朱承志长舒一口气,知此事暂告一段落,但心中仍存忧虑。他知道,士族不会轻易低头,而朝廷内部,也未必风平浪静。
    他提笔写下一封奏折,言明义学之重要性,并建议朝廷设立“义学科举”,将义学书院学生纳入科举体系,使其与国子监、府学、县学并列,成为仕途正途。
    奏折递入京城后,朝堂震动。许多旧派士大夫纷纷反对,认为此举将动摇科举根基,削弱士族子弟入仕之途。
    朱瞻基在朝会上力排众议,道:“义学乃新政之根基,若不能与科举接轨,终难长久。若朝廷不加以支持,义学终将沦为地方之私学。”
    朱棣沉思良久,最终点头:“朕允你所请,但须谨慎施行,不可操之过急。”
    朱瞻基躬身行礼:“臣谨遵圣命。”
    “义学科举”正式设立后,义学书院学生可直接参加朝廷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可入国子监深造,甚至可直接授官。此举极大激励了寒门子弟,也让士族子弟开始正视义学,纷纷进入义学书院学习。
    朱承志站在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学子,心中感慨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