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六十九章 三条飞天路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文昭虽未直接参与袭击,但其与林氏往来的密信,却被王守仁在福建截获。
    与此同时,赵烈在福建暗中调查,终于找到了林氏与江南士族勾结的证据,并将其密报京城。
    朱瞻基将证据呈于御前,朱棣震怒,下令彻查。
    李文昭虽百般辩解,但在铁证面前,终无法抵赖。
    最终,朱棣下旨:“礼部尚书李文昭,勾结士族,图谋不轨,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同时,林氏族长林文远亦被削去官职,林氏家族被责令交出主谋者,否则将依法严惩。
    林氏内部顿时分裂,林文渊被族中长老献出,以求自保。
    林文渊被押解入京,最终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此案一出,士族震动,纷纷收敛锋芒,不敢再公然对抗义学。
    朱承志回到义学书院,书院已重建,学子们重新聚集于讲堂之中。
    他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他知道,义学之路依旧艰难,但他已不再孤单。
    因为他身后,站着万千寒门学子,站着那些不愿再被士族压迫、渴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他朗声道:“诸位,义学之路,才刚刚开始。你们,将是大明未来的栋梁!”
    台下学子齐声高呼:“义学不灭,寒门不屈!”
    声音如雷,震动四方。
    朱承志望着远方,目光坚定如初。
    他知道,这条路,终将通向一个真正属于所有人的大明。
    朱承志站在义学书院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学子,心中感慨万千。莲未凋,灯未灭。他知道,这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而他,将与万千学子一同,踏步前行。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书院的宁静。朱承志眉头一皱,心中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快步走下高台,迎上前去,只见一名信使满头大汗,翻身下马,跪地禀报:“大人,京城急报!”
    朱承志心头一震,接过信封,拆开一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信中写道:“朱大人,朝中局势突变,礼部尚书李文昭联合数位旧派重臣,上奏弹劾义学书院‘妄议国政’‘扰乱纲常’,并要求撤销‘义学科举’,废除《义学条例》。陛下尚未表态,但已有动摇之意。望大人早作应对。”
    朱承志缓缓合上信纸,心中翻江倒海。他深知,这场较量,终究无法避免。李文昭果然没有善罢甘休,趁着他在江南巡视义学之际,突然发难,显然是早有预谋。
    他沉思片刻,唤来王守仁:“守仁,你速回京城,面见太子朱瞻基,将义学书院的成效、学子的成绩、以及士族子弟入义学的名单整理成册,呈递御前。务必让陛下看到义学的价值。”
    王守仁点头:“属下即刻启程。”
    朱承志又道:“另外,你去请杨士奇、杨荣两位阁老,务必在朝会上力保义学。若能争取到兵部尚书张辅的支持,便可稳住朝局。”
    王守仁拱手告辞,迅速离去。
    朱承志独自站在书院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却已下定决心。他不能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更不能让寒门学子的未来再次被士族垄断。
    他回到书房,提笔疾书,写下了另一封奏折:
    “臣朱承志奏陛下:义学书院自设立以来,已有三千学子入学,其中寒门子弟占七成。书院所授,皆为经史子集、天文历法、算术兵法,皆为治国之本。义学之设,非为夺士族之权,而是为广开才路,使天下寒门亦有进身之阶。若废义学,寒门无望,士族垄断,国将不国。臣愿以性命担保义学之利,恳请陛下明察。”
    奏折写罢,朱承志命人快马加鞭,直送京城。
    数日后,朝会之上,朱棣端坐龙椅,目光深沉。李文昭与数位旧派士大夫列于阶下,正高声奏道:“陛下,义学书院设立不过数年,便妄图与国子监、府学并列,实乃僭越之举。今若不加以遏制,将来必生祸乱。”
    朱瞻基出列,朗声道:“陛下,义学书院乃新政之本,为天下寒门子弟开路,实为社稷之福。若因士族之私利而废之,实乃因小失大。”
    李文昭冷笑道:“太子殿下,义学书院所教者,皆非正统,多有异端之说。若任其发展,恐动摇纲常,败坏人心。”
    朱棣沉吟不语,目光落在御案上的两份奏折:一份是李文昭等人的弹劾书,另一份是朱承志的陈情表。
    就在此时,杨士奇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义学书院之设,实为大明之幸。臣亲见义学学子,皆能引经据典,谈吐不凡,远胜许多士族子弟。若废之,岂非寒门之痛,士族之利。”
    杨荣也道:“陛下,义学书院已为朝廷输送数百名人才,其中已有十余人授官,皆能胜任其职。若废之,实非明智之举。”
    张辅亦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义学书院乃强国之基。若能继续推行,十年之后,大明将有更多寒门子弟可堪大任。若因士族之反对而废之,实非明智之举。”
    朱棣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朕知义学之设,确有其利。然亦不可操之过急,需徐徐图之。朕允义学书院继续设立,但须严加监管,不得妄议国政,不得传播异端。”
    朱瞻基躬身道:“臣谨遵圣命。”
    李文昭等人脸色铁青,却无法再争。
    朝会散后,朱承志的奏折终于抵达京城,被呈于御前。朱棣翻阅之后,神色略有动容,将奏折收入案中,未作表态。
    数日后,圣旨下达:
    “义学书院继续设立,但须由礼部监管,不得擅自讲学,不得妄议朝政。义学科举亦继续施行,但须与国子监、府学、县学一同纳入科举体系,统一考试。”
    此旨一出,朝堂震动。士族一方虽未彻底得逞,但也获得了部分限制义学的权力。而朱承志一方虽未能完全守住义学的自由,但至少保住了义学的存在。
    朱承志得知消息后,长叹一声:“虽未全胜,但已保住根基。只要义学还在,未来仍有希望。”
    他召集书院诸位先生,道:“自今日起,义学书院须更加谨慎行事,不可授人以柄。同时,继续选拔寒门子弟,培养真正能治国之人。”
    王守仁道:“大人,李文昭虽表面忠于朝廷,实则勾结士族,私通书信。若能掌握其与林氏往来的证据,便可一举将其扳倒。”
    朱承志点头:“我已有打算。李文昭虽未得逞,但其必不甘心。若不彻底扳倒此人,义学始终难安。”
    王守仁道:“属下愿亲自前往福建,调查林氏与李文昭的往来。”
    朱承志道:“好,你即刻启程,务必小心行事。”
    王守仁拱手告辞。
    朱承志站在书院门前,望着夜色中的灯火,心中却已燃起新的希望。他知道,义学之路虽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日,大明将不再只是士族的天下,而是所有有志之士的舞台。
    他低声喃喃:“莲未凋,灯未灭。义学之火,永不熄。”
    夜风拂过,灯火摇曳,仿佛回应着他的誓言。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