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十七章 工业与办厂(一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虫害、赋税侵蚀……
    孰优孰劣,已昭然若揭。
    徐达沉吟片刻,忽然起身:“老臣愿认股二十万两,支持朝廷新政。”
    此言如惊雷炸响。
    紧接着,颍国公傅友德也站了出来:“末将认十万两。”
    凉国公蓝玉嘴角微扬,朗声道:“臣认十五万两,愿为陛下分忧。”
    一个个名字报出,从最初的迟疑到后来的踊跃,气氛逐渐炽热起来。就连先前反对最烈的刘真,也在亲信劝说下咬牙认了五万两??毕竟,皇帝都说了,不参与者,日后休想再得恩赏,甚至连子孙袭爵都会受限。
    待名单汇总,共募得一千二百三十万两,尚缺五百七十万。
    朱元璋却不急,反而笑道:“剩下的,由皇室补足。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各出一百万,其余由内库调拨。”
    众人皆惊。原来皇室早已决定带头入股!
    散朝之后,顾正臣并未立刻离开,而是被朱元璋单独留下。
    武英殿内,檀香袅袅。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盯着顾正臣看了许久,才缓缓开口:“你这小子,胆子不小啊。”
    顾正臣躬身:“臣不敢。”
    “你可知今日之举,等于动了整个勋贵阶层的奶酪?那些人嘴上答应,心里未必服气。尤其是蓝玉,表面支持,实则借机笼络人心,你以为朕看不出来?”
    “臣知道。”顾正臣坦然道,“但只要陛下支持,臣便无所畏惧。蓝玉拉拢人,是因为他看到了变革的方向,却不愿真正改变。他想骑墙,既享新利,又保旧权。可臣要的,是从根上重塑这个国家。”
    朱元璋眯起眼:“你想怎么重塑?”
    “第一步,抑兼并,断豪强之根;第二步,兴实业,开万民之财源;第三步,改科举,育实用之才;第四步,整军备,立强国之基。”顾正臣一字一句道,“四步走完,大明方可称真正盛世,非止富庶,更有力量抵御外侮,教化四方。”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而长叹:“你比朕年轻四十岁,却看得比朕远。可惜啊……标儿身子太弱,怕撑不了太久。”
    顾正臣心头一紧。
    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朱标体弱多病,已是朝中公开的秘密。一旦朱元璋驾崩,朱标继位,能否压得住这群虎狼般的藩王与勋贵?尤其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手握重兵,镇守北平,野心昭然。
    而自己推行的新政,恰恰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未来的风暴,已在酝酿。
    朱元璋忽然问道:“你觉得,燕王如何?”
    顾正臣心神一凛。
    他知道,这是试探。
    稍有不慎,便是杀身之祸。
    但他不能不说实话。
    “燕王英武果决,有雄主之姿。”他缓缓道,“然其身边多旧将宿臣,如张玉、朱能之辈,皆勇猛善战。若辅以贤相,励精图治,或可成一代明君。但若野心膨胀,恐生肘腋之患。”
    朱元璋冷冷一笑:“你也看出问题了。”
    顾正臣低头不语。
    “朕不会让他有机会。”朱元璋声音低沉,“朕活着一天,他就老老实实待在北平。等朕走了,就看标儿能不能镇住他了。”
    顿了顿,他又道:“所以你要快。新政必须在朕还在的时候彻底落地,让制度成为铁律,哪怕朕不在了,也无人敢轻易推翻。”
    “臣明白。”顾正臣郑重叩首。
    三日后,诏书颁行天下:
    《大明实业振兴令》正式颁布!
    设立四大国营实体:江南钢铁总局、苏松纺织总厂、大明海外贸易公司、东南铁路建设总局。
    所有参与股东名录公示于京师午门外,以示公正透明。
    与此同时,格物学院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技术匠师”,凡精通机械、冶炼、造船、测绘者,不论出身,皆可报名考试,合格者授九品官职,月俸十两,享受朝廷配给住房与田产。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无数寒门子弟奔走相告。有人痛哭流涕:“读书做官难如登天,如今竟凭手艺也能入仕?!”
    乡野之间,私塾纷纷增设“算学”“格致”课程,农家少年放下锄头,捧起《几何原本》《物理初探》苦读。
    而在南京城外,第一座钢铁厂破土动工。
    朱元璋亲临现场,执shovel铲下第一?土,宣告:“此厂建成之日,便是大明崛起之时!”
    礼乐齐鸣,彩旗招展。
    顾正臣站在高台上,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就在钢铁厂开工第七日,一封密报送至顾正臣案前。
    内容简短却骇人听闻:
    “福建沿海发现倭寇残部集结迹象,疑似有日本僧侣暗中联络萨摩藩武士,图谋反扑。另,泉州某寺庙藏匿火器图纸,经核查,出自少林叛僧之手,极可能与北方白莲教有关联。”
    顾正臣凝视良久,提笔批道:
    “佛门之事,不能再拖。该收网了。”
    当夜,他召见萧成。
    “你说得没错,佛门答应得太爽快了。”顾正臣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他们不是放弃,是在布局。日本寺庙只是跳板,他们的目标,是中国本土的信仰控制权。”
    萧成震惊:“你是说,他们想借战后安抚之名,渗透地方,掌控民心?”
    “正是。”顾正臣冷声道,“寺院遍布城乡,和尚每日讲经说法,灌输‘忍耐’‘因果’‘来世’,让百姓甘于贫困,安于压迫。长此以往,谁还需要朝廷?谁还会相信新政?”
    “那怎么办?拆庙?灭佛?”
    “不。”顾正臣摇头,“那样只会激起民变。我们要做的,是‘改造’。”
    次日清晨,一道新的政令悄然下发:
    《僧尼登记管理办法》出台,要求全国寺院僧侣必须持证修行,年龄、籍贯、师承、修行年限一律登记造册,严禁私自收徒。同时,设立“佛教事务监理司”,由礼部直辖,派驻官员监督各大寺庙财务与讲经内容。
    更为惊人的是,诏书中明确提出:
    “今后凡欲出家者,须先通过‘儒释道三经通识考试’,并服役三年于边疆或灾区,方可剃度。”
    此举等于将出家之路彻底官僚化、门槛化。
    佛门哗然。
    少林寺方丈连夜派人进京,请求面圣。
    顾正臣却只回了一句:
    “佛若真清净,何惧审查?若心存邪念,纵居深山古刹,也是污秽之地。”
    与此同时,锦衣卫开始秘密行动。
    在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十余座涉嫌窝藏逃犯、私铸铜钱、贩卖人口的寺庙被查封,数十名僧侣被捕。
    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席卷神州大地的每一座钟声回荡之处。
    而远在北平的燕王府中,朱棣放下手中的密报,轻轻吹熄烛火,低声自语:
    “顾正臣……你走得很快啊。可惜,你忘了,最快的路,往往最容易摔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