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龙竟感觉到了一丝冒犯,莫名的情绪一闪而过,不理解地看着顾正臣:“锦衣卫为何对过去十几年的事这么感兴趣?”
顾正臣看了一眼黄奇,然后对张龙道:“他应该给你说过吧,我听到了墙砖里有人在喊冤。”
张龙脸颊上肉不自然地抖动了下:“事情到了这一步,我已然沦为锦衣卫的阶下囚,你还要用这般言辞嘲讽我不成?黄奇相信城墙之上存在邪祟,相信你是道士出身,相信你与张大真人论过道,可我不信!”
不过都是骗人的把戏!
顾......
朱承志没有回答朱棣的追问,而是缓缓跪下,双手捧起那封信,郑重地递到皇帝面前。
“陛下,李玄真虽已伏诛,但他临死前留下一句话,臣不敢隐瞒。”
朱棣接过信,眼神复杂地扫了一眼朱承志,才缓缓展开。
纸上只有八个字:
**“莲未凋,灯未灭。”**
朱棣眉头紧锁,低声重复:“莲未凋,灯未灭……这是什么意思?”
朱承志神色凝重:“臣不知其意,但李玄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此语,必有深意。”
朱棣沉吟片刻,终是将信折起,收入袖中,语气恢复冷峻:“不管他留下什么话,他终究是个叛贼。此事到此为止,不得再提。”
朱承志低头应道:“是,陛下。”
……
翌日,朱承志奉旨入宫,觐见太子朱瞻基。
东宫书房内,朱瞻基身着常服,神色平静地坐在案前,见朱承志进来,微微一笑:“朱大人辛苦了。”
朱承志拱手行礼:“殿下言重了,臣不过是尽职而已。”
朱瞻基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外的雨丝,缓缓开口:“李玄真死了,是吗?”
朱承志点头:“是。”
朱瞻基沉默片刻,忽然低声一笑:“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朱承志看着他的背影,语气平静:“殿下可知,他临死前还说了一句:‘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朱瞻基缓缓转身,目光深沉:“朱大人,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朱承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走到案前,取出一枚玉佩,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什么?”朱瞻基皱眉。
“殿下可认得?”朱承志反问。
朱瞻基盯着那枚玉佩,神色微变:“这是我……送给李先生的。”
朱承志点头:“不错。臣在江南查到,这枚玉佩曾被一名心腹太监连夜送出宫外,最终送到了李先生手中。”
朱瞻基神色微动,却没有否认。
朱承志继续道:“殿下,臣不问您是否知情,也不问您是否参与。但臣想告诉您一句话??李玄真不是为了权力而死,他是为了一个理想。”
朱瞻基缓缓坐下,声音低沉:“理想?”
朱承志点头:“是的。他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大明,一个不再被权贵掌控、不再被旧制束缚的大明。他以为,只有用血,才能唤醒这沉睡的帝国。”
朱瞻基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可他错了。”
朱承志没有否认,也没有附和,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朱瞻基抬起头,目光坚定:“他不该用兵变,不该用流血。大明的问题,不是一场叛乱能解决的。真正的变革,不该是推翻,而是重建。”
朱承志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殿下能有此觉悟,臣甚欣慰。”
朱瞻基忽然轻叹:“可惜,李先生听不到了。”
朱承志神色微黯:“是啊,可惜。”
……
三日后,朱承志再次入宫,面见皇帝。
乾清宫内,朱棣面色凝重,手中握着一份奏折。
“朱承志,江南局势尚未完全平定,李玄真虽死,但仍有余党潜伏。朕欲命你继续南下,彻底肃清余孽,你可愿往?”
朱承志跪地叩首:“臣愿往。”
朱棣点头:“好。朕再给你三万精兵,务必在三个月内平定江南。”
朱承志起身,拱手道:“臣遵旨。”
……
当夜,朱承志回到府中,召集王守仁与赵烈。
“我要再次南下。”他开门见山。
王守仁皱眉:“大人,您不是刚从江南回来吗?为何又要回去?”
朱承志淡淡一笑:“李玄真虽死,但他的意志并未消亡。他留下的‘莲未凋,灯未灭’,不是一句空话。我知道,他的旧部仍在暗中活动,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赵烈沉声道:“那太子呢?您不担心他在您离开后做出什么决定?”
朱承志摇头:“太子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不会走李玄真的老路。但他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扫清障碍。”
王守仁沉思片刻,终于点头:“属下愿随大人同行。”
赵烈也道:“属下亦愿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