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术战法。
前面朱棣带一干主力贴身肉搏,斩杀元军二百步以内的元军,身后明军以复合弓不断攒射,直击二百步至三百步的元军,后续跟上来的明军,则从容地装填火药,拿起火药弹,去消灭三百步开外的元军……
当朱棣带人杀穿之后,便能直奔几百步死亡地带,朝着元军再次追击……
这种三线开花的战术,造成了元军极大的恐慌,推搡之中,不少元军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在拥堵无法脱身的情况下,大量元军放弃了战马,朝......
转眼间,秋风送爽,又是一年乡试之期。京中士林议论纷纷,书院分院之风虽盛,然科举仍为入仕正途。旧族子弟多已准备多年,志在必得,而书院学子亦不甘示弱,欲借科举之机,证明自身才学。
赵文远于书院之中召集诸生,语重心长道:“科举虽为旧制,然亦是诸位出仕之门。书院之志,非为取代科举,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另辟一途。若诸位能于科举之中脱颖而出,更可证明书院之教,非虚言也。”
诸学子皆肃然聆听,周世昌上前一步,拱手道:“先生所言极是,然书院之志,若仅止于科举,恐难真正立足天下。学生以为,书院之士,若能于朝堂之上,以才学立身,以治道服人,方可真正为天下士林所重。”
赵文远点头道:“世昌所言有理。书院之志,非仅为出仕,而是为天下培养真正能治国安邦之才。若诸位能于科举之后,于朝堂之上展露才学,书院之志方能真正立足。”
话音未落,忽有书吏匆匆入内,递上一封急报。赵文远拆开一看,神色微变,随即沉声道:“张敬之等人已上奏,指书院贡士周世昌、李德明等人策问之中,有‘妄议朝政’之语,请求朝廷彻查书院贡士之策问内容,严惩妄议之士。”
此言一出,满堂学子皆惊,周世昌更是面色一沉,上前道:“学生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治国之道,何来妄议之说?”
赵文远沉思片刻,道:“张敬之此举,意在借题发挥,欲借‘妄议朝政’之名,打压书院贡士。若朝廷不察,书院之志恐将受挫。”
林文昭亦道:“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便须于朝堂之上,以理服人。若朝廷能明察秋毫,书院之志便可立足;若朝廷偏听偏信,则书院之志恐将再受打压。”
赵文远沉声道:“此事不可等闲视之。我即刻入宫,面见陛下,以明书院之志。”
言罢,赵文远即命人备马,连夜入宫。
此时,宫中灯火未熄,皇帝朱祁镇正于御书房批阅奏章。忽闻赵文远求见,心中一动,命人宣其入内。
赵文远入内后,行礼毕,将张敬之弹劾书院贡士之事一一禀明,并呈上周世昌、李德明等人策问之策,道:“陛下明察,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治国之道,何来妄议之说?张敬之此举,实为打压书院,欲断寒门子弟出仕之途。”
皇帝朱祁镇翻阅策问之策,眉头微皱,道:“朕观此策,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确为治国之策,非妄议之语。”
赵文远趁机道:“陛下明察。书院之志,乃为天下寒门子弟提供一条出仕之途,使才学之士得以施展抱负。若朝廷能明察书院之志,书院之志便可真正立足天下。”
皇帝沉思片刻,道:“朕知书院之志,亦知书院贡士之才。然朝中旧族势力庞大,若贸然支持书院,恐引起朝局动荡。朕意,可命礼部、翰林院共同审阅书院贡士策问,若无妄议之语,则书院之志可保;若有不当之处,亦可据实处理。”
赵文远闻言,心中稍安,道:“陛下圣明,书院之志,必可得明。”
翌日,皇帝下旨,命礼部尚书李元甫、翰林院学士沈文渊共同审阅书院贡士策问,以明其内容是否合乎礼法。
李元甫与沈文渊接旨后,立即召集诸生策问之策,逐篇审阅。数日后,二人联名上奏,称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实为治国之策,无妄议之语。
皇帝览奏后,召集群臣,于朝会上宣读李元甫、沈文渊之奏,并道:“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治国之道,实为才学之士所作,无妄议之语。朕意,书院之志,可继续施行,书院贡士亦可继续入仕。”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或喜或忧。旧族大臣虽心有不甘,然皇帝已下旨,亦不敢再行弹劾。而支持书院之大臣则纷纷上奏,请求朝廷正式承认书院贡士之制,以广开才路。
皇帝沉吟片刻,道:“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有正式之名。朕意,可设‘书院贡士’一科,与科举并行,以选拔真正才学之士。”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书院贡士之制,若正式设立,书院之志便可真正立足天下,寒门子弟亦可借此出仕。
赵文远闻讯,心中大喜,立即率书院诸生入宫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