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五百零五章 追击的丘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赵师胜、王佐带了三千精锐杀出古北口,落荒而逃的元军看到这一幕彻底崩溃。
    本就没了战斗心思,一门心思地想逃出去,眼见明军断了后路,连战斗都没战斗,要么丢了兵器投降,要么下马爬山逃命。
    原本还小心翼翼的赵师胜见到这种情况,顿时来了精神,指挥着军士:“杀!”
    一马当先,手中火铳就喷出了烟气。
    主将往往并不怎么使用三眼火铳,可赵师胜是个例外,毕竟这个家伙之前的武器是一根铁棍子,这和三眼火铳并没太大区别,换......
    转眼间,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京中士林议论纷纷,书院贡士之制既已确立,寒门子弟皆踊跃报名,欲借此机会出仕为官。赵文远于书院之中,召集诸生,命人整理历年策问与经义,以供后学参考。周世昌、李德明等人亦被任命为书院副讲,协助赵文远教授诸生。
    林文昭与朱承志二人,则被赵文远派往各地书院分院,巡查讲学,以确保书院之志得以广泛传播。二人临行前,赵文远亲送至书院门前,叮嘱道:“书院之志,虽已确立,然仍需诸位努力。尔等此行,非仅为巡查讲学,更为书院之士树立榜样,使天下寒门子弟皆知书院之志,可托终身。”
    林文昭拱手道:“先生放心,学生定不负书院之志。”
    朱承志亦道:“学生此去,定以才学服人,以治道立身,使书院之名,传于四方。”
    二人遂辞别赵文远,踏上行程。
    书院之中,讲学之风愈盛,学子们皆勤勉读书,以策问、经义为志。赵文远亦不时亲自讲学,或引经据典,或设问答疑,皆令学子们受益匪浅。
    然书院之志虽已确立,旧族势力仍心存不满,暗中图谋,欲借机打压书院之士。张敬之等人虽在朝堂之上未能得逞,然于私下仍频繁联络旧族子弟,欲借乡试之机,打压书院贡士,使其难以出仕。
    “书院之士虽得朝廷认可,然若于乡试之中失利,仍难立足。”张敬之对同党言道,“若书院贡士于乡试之中皆落第,朝廷必疑书院之志,书院之士亦难再立足朝堂。”
    于是,张敬之等人密谋,欲于乡试之中,暗中操控考官,使书院贡士难以中选。
    此事传至赵文远耳中,他眉头紧锁,知旧族势力仍不愿书院之士立足朝堂,便召沈文渊、王仲文等人商议对策。
    “书院贡士若于乡试之中失利,恐书院之志将再受打压。”赵文远沉声道,“我意,可命书院贡士之中才学出众者,于乡试之中展露才学,以证书院之教,非虚言。”
    沈文渊点头道:“此举可行。若书院之士于乡试之中皆能中选,便可令天下士林信服,亦可令朝廷明察书院之志。”
    王仲文亦道:“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有真正之才学之士涌现。若书院之士能于乡试之中脱颖而出,书院之志便可真正立足。”
    赵文远遂命人召集书院贡士之中才学出众者,如周世昌、李德明等人,命其于乡试之中全力以赴,以证书院之教。
    数日后,乡试如期举行,书院贡士皆赴考场,周世昌、李德明等人亦皆神情肃穆,步入考场。
    考试之中,周世昌引《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引《尚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言治国之道,当以民为本,宽赋税,慎用刑罚,兴教化,使民知礼守法,方可长治久安。
    李德明则引《左传》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言治国之道,当以礼法为本,使民知礼守法,方可长治久安。
    二人之策问,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条理分明,令考官皆为之动容。
    然张敬之等人早已暗中操控考官,命其故意贬低书院贡士之策问,使其难以中选。考官虽见周世昌、李德明等人策问才学出众,然因张敬之等人压力,只得将其中选之名压下。
    此事传至赵文远耳中,他心中一沉,知张敬之等人仍欲借乡试之机打压书院之士,遂命人将此事上奏朝廷,并命沈文渊、王仲文等人入宫面见皇帝,请求朝廷彻查乡试之弊。
    沈文渊、王仲文入宫后,向皇帝朱祁镇禀明此事,并呈上周世昌、李德明等人策问之策,道:“陛下明察,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实为治国之策,无妄议之语。然考官因张敬之等人压力,故意贬低书院贡士之策问,使其难以中选。此事若不彻查,书院之志恐将再度受挫。”
    皇帝朱祁镇翻阅策问之策,眉头微皱,道:“朕观此策,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实为治国之策,无妄议之语。若考官因私心而贬低书院贡士之策问,实为不公。”
    遂命礼部尚书李元甫、翰林院学士沈文渊共同彻查乡试之弊,并命人重新审阅书院贡士之策问。
    数日后,李元甫、沈文渊联名上奏,称书院贡士之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辞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