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五十九章 朱元璋放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朱元璋年事已高,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继承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燕王朱棣、秦王朱?、晋王朱?,皆为雄才大略之主,各自在封地培植势力,暗中较量。
    顾正臣虽不涉藩王之争,但作为内阁首辅,他的一举一动,皆被各方势力密切关注。
    一日,朱元璋召顾正臣入宫,神色凝重。
    “朕老矣。”朱元璋缓缓开口,“太子早逝,诸子之中,你可有属意之人?”
    顾正臣心头一震,低头道:“陛下圣明,自有定夺。臣不敢妄议。”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道:“你可知道,朕为何要你推动这场改革?”
    顾正臣微微一怔:“陛下是要让大明更加强盛。”
    朱元璋摇头:“不,朕是要为将来的大乱做准备。”
    顾正臣心中一凛。
    朱元璋继续道:“诸王皆有野心,若不加以制衡,日后必生祸乱。你改革军制、税制、政务,便是为了将来,无论谁登基,都能维持大明的稳定。”
    顾正臣沉吟片刻,拱手道:“臣明白了。臣愿为大明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朕便放心了。”
    ……
    顾正臣出宫之后,心事重重。
    他知道,朱元璋的这番话,意味着什么。
    改革不仅是为了强国,更是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可问题是,朱元璋死后,谁来掌控这把利剑?
    若是朱棣继位,他是否能驾驭这股改革的洪流?
    若是秦王、晋王等人继位,又是否会彻底废除改革,回归旧制?
    顾正臣深知,自己已无法置身事外。
    他必须在朱元璋尚在之时,为大明的未来,铺好一条路。
    ……
    翌日,顾正臣召集内阁诸臣,正式提出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将作为大明最高决策机构,直属于皇帝,负责统筹全国军政、政务、财政等要务。”顾正臣沉声道,“此机构将由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臣组成,确保决策的高效与统一。”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李善长虽已告假,但其门生故吏仍在,纷纷反对。
    “顾大人,此举岂非架空六部?”
    “若设军机处,岂非另立朝廷?”
    顾正臣神色不变,淡淡道:“军机处并非取代六部,而是协调六部。大明如今事务繁杂,若无统一调度,恐难应对内外之变。”
    朱元璋在御座上,静静听着,最终点头:“准奏。”
    朝堂之上,众人皆知,这是朱元璋对顾正臣的最后托付。
    军机处成立,顾正臣为首任军机大臣,执掌大权。
    ……
    改革继续推进,军机处开始整合全国资源,建立统一调度机制。
    兵工司研发出新式火炮,海事司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空军司组建了第一支空军舰队,商部推动全国商业发展,技术学堂培养出第一批工程师。
    五年之期将至,朱元璋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
    顾正臣日夜操劳,既要处理政务,又要关注朱元璋的病情。
    终于,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
    噩耗传遍京城,举国哀痛。
    顾正臣在灵前跪拜,泪流满面。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朱元璋临终前,留下遗诏:“朕崩后,由皇太孙朱允?继位,顾正臣辅政。”
    朱允?年仅十七,年幼识浅,朝中诸王虎视眈眈。
    顾正臣深知,自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稳固朝局,削弱藩王,确保新帝顺利登基。
    他立即下令,削藩。
    燕王朱棣、秦王朱?、晋王朱?,皆被削去兵权,召回京城。
    朱棣不肯奉诏,顾正臣亲自前往北平,与朱棣对峙。
    “殿下,陛下遗诏,命你回京述职。”顾正臣沉声道。
    朱棣冷笑:“顾大人,你这是要夺我兵权?”
    顾正臣平静道:“殿下,削藩是陛下遗愿,也是为了大明的稳定。殿下若不奉诏,便是违逆先帝。”
    朱棣沉默良久,终是点头:“好,我回京。”
    ……
    朱棣回京之后,顾正臣立即着手改革军制,将各地藩王军队收归中央,设立“京军大营”,由兵部直辖。
    同时,他推动“皇室法典”,明确皇室成员不得干政,不得私自结党,不得私自调动军队。
    此举,彻底断绝了藩王干政的可能。
    朱允?顺利登基,改元建文。
    顾正臣被封为“辅政大臣”,执掌朝政,辅佐新帝。
    大明,在顾正臣的引领下,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而他,也被后人称为“寒门辅臣”,千古传颂。
    他的故事,仍在继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