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三十六章 骑兵主将——朱棣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无结党营私之意。
    天子览奏,遂命礼部,再赐书院匾额,题曰“仁义书院”,以彰其志。
    书院再得赐匾,江南士绅皆惊,沈仲文亦大惊。他知书院已得朝廷认可,再难构陷。遂辞官归隐,不再过问书院之事。
    书院自此,声望愈隆,寒门子弟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书院之中,书声琅琅,灯火不息,学子日以继夜,苦读不辍。
    年长先生每日亲授讲堂,以德为本,以志为基,教导诸生不可因贫而弃志,不可因困而忘学。
    书院精神,终将不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书院既得“仁义书院”匾额,年长先生遂命诸生再议书院之志,以图更广之教化。
    年长先生道:“书院之志,非为一时之盛,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今书院已得朝廷嘉奖,士绅亦不敢轻视,然书院之根基,仍在学子之志。若书院仅凭朝廷之赐、士绅之资,而无自立之志,恐难久远。”
    朱承志道:“书院若欲广设义学,需得朝廷之允,亦需士绅之助。然今士绅中仍有不悦者,若书院再求其资,恐遭拒。”
    林远道:“书院若欲广设义学,当以书院诸生为基,使诸生分赴各地,设立分院,教化寒门子弟。如此,书院之志可传,书院之名亦可广。”
    李文昭点头道:“此策可行。书院诸生中,已有不少才俊,若分赴各地,设义学以教寒门子弟,书院之志便可传于天下。”
    年长先生沉思片刻,终点头道:“此事可行。书院之志,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书院能教出一代代寒门子弟,书院之精神亦将不灭。”
    遂命朱承志往京师,拜会礼部尚书,请求朝廷允书院广设义学,并赐予典籍、文卷,以助书院教化。
    朱承志领命,即日启程往京师。至京,朱承志先往礼部,拜会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见书院再得赐匾,亦知书院之志,遂允其请,命礼部拨银五百两,赐《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礼记》《春秋》等典籍百余部,以助书院广设义学。
    朱承志大喜,遂再往内阁,拜会内阁大学士,请求朝廷允书院诸生可于各地应试,不必赴京。内阁大学士亦感书院之志,遂允其请,命各地府县,书院诸生可于本地应试,朝廷亦将予以录取。
    朱承志得此允诺,遂返江南,将朝廷所赐典籍、银两皆运回书院。
    书院之中,年长先生闻朱承志归来,遂命诸生齐聚讲堂,听其言。
    朱承志道:“书院得朝廷允设义学,并赐典籍百余部,银五百两,又允书院诸生可于各地应试,朝廷亦将予以录取。书院之志,可传于天下。”
    诸生闻言,皆大喜,齐声道:“书院之志,终将不灭!”
    年长先生点头,遂命诸生分赴各地,设立义学,教化寒门子弟。
    林远往江南诸府,联络地方士绅,劝其捐田、捐资,以助书院设义学。林远晓以大义,言书院之志,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士绅闻之,多有感动者,遂愿捐田、捐资,以助书院。
    李文昭则往湖广诸府,联络地方官员,劝其为书院义学提供便利。湖广巡抚亦感书院之志,遂允书院义学可于本地设立,并拨银百两,以助书院。
    书院诸生亦纷纷请命,愿往各地设义学,教化寒门子弟。年长先生遂命诸生分赴各地,设义学十余所,教化寒门子弟数百人。
    书院之志,自此传于天下,寒门子弟皆知江南有“仁义书院”,教化寒门子弟,不拘出身,只问志向。
    书院之中,年长先生每日亲授讲堂,教导诸生不可因贫而弃志,不可因困而忘学。书院之中,书声琅琅,灯火不息,学子日以继夜,苦读不辍。
    年长先生常言:“书院之志,非为功名利禄,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书院能教出一代代寒门子弟,书院之精神,亦将不灭。”
    诸生皆感其言,遂更勤于学,更笃于志。书院之志,终将不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