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沉重的轱辘碾伤了道路,出现了一道道车辙。
一辆车陷到车辙里,三个军士嘿吆嘿吆地使着力,却只见车前后晃,总出不去,直至有人从后面赶过来帮忙,这才推出。
张老汉看着又一辆车陷了进去,忍不住低声叨叨:“都是一群蠢货,就不知道填填路。”
头发花白的张氏不动声色地用脚踢了踢张老汉的脚踝:“都是军汉,你少嚷嚷几句。”
张老汉刚想说什么,就看几人骑马而至,到了近前竟下了马,朝着这棚子走了过来,赶忙迎上前:“军爷......
书院之志既定,诸生分赴各地设义学,书院之中,唯余年长先生与少数弟子留守。然书院声名远播,四方学子慕名而来,虽不及盛时,却亦不绝如缕。年长先生每日仍亲授讲堂,言辞恳切,语重心长,教导诸生以德为本,以志为基。
时值春末,江南多雨,书院屋檐下滴水不绝,庭院青石板上苔痕斑驳。年长先生立于讲堂之上,手持竹简,目光如炬,缓缓道:“书院之志,非为一朝一夕之功,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诸生皆知,寒门子弟求学之难,难于登天。然书院既立,便当为天下寒门子弟开一扇门,让他们得以登堂入室,窥见圣贤之道。”
诸生肃然聆听,皆感其言,心生敬意。年长先生继续道:“书院得朝廷嘉奖,得士绅资助,然书院之根基,不在朝廷,不在士绅,而在诸生之志。若诸生无志,书院再盛,亦将衰败。若诸生有志,书院虽贫,亦可自立。”
言罢,年长先生望向堂下诸生,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或清瘦,或憨厚,皆是寒门子弟出身,皆有志于学。年长先生心中欣慰,遂命诸生各抒己志,以明心志。
首起者为一少年,名唤赵子昂,年仅十五,出身寒微,然天资聪颖,勤于学。他起身拱手,道:“学生虽出身寒微,然自幼仰慕圣贤之道,愿以一生之力,求学问道,以济天下寒门子弟。”
年长先生点头,道:“志向远大,甚好。”
次起者为一少女,名唤沈清如,乃沈仲文之女,然其父虽辞官归隐,清如却不愿随父隐居,而愿入书院求学。她起身道:“学生虽为女子,然亦愿求学问道,以辅书院之志。愿书院之志,能传于天下,女子亦可为师,亦可为官。”
年长先生闻言,略显惊讶,然随即露出欣慰之色,道:“书院之志,非为男子之私,亦为女子之志。若书院能教出一代代女子才俊,书院之精神,亦将不灭。”
诸生纷纷起而发言,或愿为师,或愿为官,或愿为医,或愿为匠,皆有志于学,皆愿以所学,辅书院之志,助寒门子弟。
年长先生听罢,心中大慰,遂道:“书院之志,非为一人之志,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诸生皆有志,书院之根基,亦将稳固。”
话音未落,忽有弟子匆匆入堂,禀报道:“先生,京中有使者至,奉旨而来,欲见先生。”
年长先生眉头微皱,道:“京中使者?何事?”
弟子道:“使者未言,只言奉旨而来,欲见先生。”
年长先生沉思片刻,遂起身道:“诸生暂退,老夫当往迎使者。”
遂命弟子引路,年长先生整衣出书院,至门前,见一锦衣使者立于门前,身着官服,神色肃然。
年长先生上前拱手,道:“老夫年长,不知使者奉旨而来,有何吩咐?”
使者拱手回礼,道:“陛下有旨,召年长先生入京,共议书院之事。”
年长先生闻言,心中一震,道:“陛下召老夫入京?不知所议何事?”
使者道:“陛下未言,只言书院之事,需年长先生亲自赴京,方可议定。”
年长先生沉吟片刻,遂点头道:“老夫愿赴京,面见陛下。”
使者点头,道:“请先生即日启程。”
年长先生遂回书院,召集诸生,告以入京之事,并命诸生继续勤学,不可懈怠。
朱承志道:“先生入京,书院之事,恐有变故,弟子愿随行,以护先生周全。”
林远亦道:“书院之志,非为一人之志,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书院有难,弟子愿共进退。”
年长先生点头,道:“书院之志,非为一人之志,乃为天下寒门子弟之志。若书院有难,诸生皆当共进退。”
遂命朱承志、林远随行,李文昭留守书院,照看诸生。
次日清晨,年长先生与朱承志、林远启程赴京,书院诸生皆至门前送行,齐声道:“书院之志,终将不灭!”
年长先生回首望书院,见书院门前“仁义书院”匾额高悬,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他心中默念:“书院之志,终将不灭。”
一路北上,风尘仆仆,年长先生一行三人,终抵京师。
入京之日,京城百姓皆闻书院先生入京,纷纷围观,皆道:“江南书院先生,教化寒门子弟,不拘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