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罗奉神对陈元耀的表态很满意,这是一个识时务之人。
当然,他也没其他选择。
陈元耀送走了罗奉神,拿捏着文书看向一旁的陈不白:“我认的字不多,你来看看,上面当真写了明军将至的消息吗?”
陈不白无语,你也知道自己认不全字,还在那装模作样,看得那个仔细……
接过文书,陈不白扫了几眼,说道:“制蓬峨说,明军准备三路进军安南,占城军准备趁明军与安南军大战无暇顾及时,挥师北上,收顺化、?安、演州、清化等地。”
“......
####一百五十八、新局初定
大明的胜利并未让赵霖有丝毫懈怠。凯旋归来的他深知,战争虽已结束,但国家面临的挑战远未停止。边境的和平固然重要,但如何巩固战果,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回到京城后,赵霖向皇帝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边防改革方案。他认为,仅靠临时调派军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包括加强边关要塞建设、优化粮草运输网络以及提升地方官员的军事素养。这一提议得到了李清的高度认可,并迅速付诸实施。
与此同时,赵霖还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派遣使者与鞑靼部落进行和谈。在他看来,单纯依靠武力并不能彻底消除威胁,唯有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双方矛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虽然此举遭到了部分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但李清最终拍板支持赵霖的主张。
经过数月的筹备,赵霖亲自率领一支由文官、武将和商贾组成的使团前往草原深处。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以及潜在的敌意。当他们终于抵达阿鲁台的营地时,对方起初表现得极为戒备,但在赵霖耐心的劝说下,双方逐渐建立起互信。
在随后的谈判中,赵霖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阿鲁台接受了一系列协议,包括划定明确的边界线、限制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及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这些条款不仅为大明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也为未来可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一百五十九、江南之变
正当赵霖在北方为边防事务奔波之际,江南地区却悄然发生了一场危机。由于连年丰收,当地粮价持续下跌,许多农民因收入锐减而陷入困境。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导致市场上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得知消息后,赵霖立即请求朝廷允许他暂时放下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解决江南问题中去。他相信,只有及时应对这场危机,才能避免更大的社会动荡。
抵达江南后,赵霖首先组织力量对市场进行整顿,严厉打击那些投机倒把的行为。同时,他鼓励富户开仓放粮,以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还推动建立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即使遇到灾荒也能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赵霖还特别关注贫困家庭的处境。他下令减免赋税,并安排专人负责救济工作,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在他的努力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百姓们纷纷称赞这位巡抚大人“心系苍生,体恤民情”。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了平静。长江流域爆发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无数村庄被淹没,数十万人口无家可归。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霖毫不犹豫地冲在了第一线。
他带领救援队伍日夜奋战,指挥士兵修筑堤坝、转移受灾群众,并协调各方资源提供必要的援助。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他始终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处险情得以控制。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甚至连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乡绅也主动加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列中来。
####一百六十、朝堂争锋
随着江南水患逐渐平息,赵霖的事迹传遍全国,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野中的地位。然而,这也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与不安。一些老臣认为,赵霖年纪轻轻便掌握了过多权力,担心他会成为另一个“权臣”,从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于是,一场针对赵霖的政治斗争悄然展开。有人故意夸大他在处理江南事务时的一些细节,试图将其描绘成一个独断专行、目中无人的形象。更有甚者,还编造谣言称赵霖暗中勾结外族,意图分裂国家。
面对这些莫须有的指控,赵霖始终保持冷静。他知道,与其浪费精力与对手争吵,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因此,他选择继续专注于政务,力求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成绩。
与此同时,王昭再次站了出来,为赵霖辩护。他在朝会上慷慨陈词,列举了赵霖多年来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并严厉斥责那些散布谣言的人。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使得反对派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