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士兵们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逃过被德国围歼的命运,一些士兵开始逃亡,希望能够独自逃出德国的包围圈,很多部队都开始出现了逃亡现象,就连第四集团军的指挥部都已经开始出现逃亡的军官。</br></br>在包围圈内的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经过最后的战斗,到1941年7月8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尽管在新格鲁多克附近,还有一些红军分队在继续战斗,但这并不妨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一天的训令中宣布:“对明斯克的两路夹击已告成功。”7月11日,国防军统帅部战报进一步宣称在此次合围中共俘虏苏军三十三万人,三千一百辆坦克坦克,一百八百门火炮,其中被俘者中包括骑兵第六军军长尼基金少将,机械化第十一军副军长马哈洛夫少将。</br></br>回过神来的古德里安和霍特大将,立即赶往别列津纳河,准备和差点就突围成功的苏联第四集团军围歼,可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大部分的苏联士兵已经无心恋战,像是没头苍蝇一般的在德国军队中间寻找逃出生天的路线,可是不论跑到那里,都能看见德国士兵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最终只能投降。</br></br>到了7月13日,苏联第四集团军以及一些小股苏联部队,在别列津纳河西岸被歼灭,中央集团军群俘虏二十一万八千人,加上先期俘虏的三十三万人,拥有六十七万兵力的苏联西方方面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除了五十四万人被俘,八万人死亡,只有四万多人成功突围,苏联的西方方面军到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了。而德国的三个集团军群中,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率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博克元帅踌躇满志的宣布了下一个目标,奔袭莫斯科。</br></br>德国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击败了自己面对的对手,而有可能从南北两方面夹击中央集团军群的苏联西南和西北方面军,现在则被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的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缠住了,南线的南方集团军群现在还没有能看出来以后的进展,但是北线的情况则已经明朗了,因为海军的雷德尔元帅出其不意的在杰米扬斯克以北的海滩登陆,将总数四万多人的登陆部队送上了苏联西北方面军的后方。</br></br>这个时候就算是西北方面军真的占领旧鲁萨也没用了,因为在占领就旧鲁萨之后,他们的退路还是被是德国军队卡着,西北方面军的险恶情况不仅如此,挪威集团军显然比旧鲁萨的德国军队还有刚刚在杰米扬斯克附近登陆的德国军队要多得多,而挪威集团军现在也已经差不多赶到了旧鲁萨,凭借苏联两个集团军的实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击败挪威集团军的,背靠波罗的海,西北方面军被压缩成了一个一字长蛇阵,西面是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东面是挪威集团军,只有北面是波罗的海冰冷的海水,至于南面,是刚刚歼灭西方方面军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武装党卫军的两个师则按照向自己领袖的保证,用任何能想到的办法尝试进入列宁格勒,因为西北方面军被断绝了回到列宁格勒的道路,所以列宁格勒的守军没有历史上这么多,但是仍然有十几个师防守,两个师用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无法进入城内,毕竟双方的实力差的太远了。</br></br>不过虽然如此,北方山地师的士兵还是在把列宁格勒的门户控制在了手中,只要他们得到支援,还是可以再次对列宁格勒发起进攻。</br></br>战争已经开始了一个月,除了苏联方面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之外,德国方面的损失也在日益加重,虽然和苏联一对比可以几乎忽略不计,但是不论是勒布元帅还是博克元帅,都已经开始对部队的伤亡有了忧虑。并且在给国内最高统帅部的电报中,提及了这些事情。虽然现在还没有要求补充士兵,但是却明显觉得自己下属的军队相对于苏联广大的国土,有些显得不够用。</br></br>苏联红军的人数之多,他们的武器装备之好,都是德国没有想到的。苏联红军新的师源源投入战斗,庞大的动员力已经让德国感觉到了危险,这也是博克元帅为什么在南线和北线仍然胶着的时候,决定向莫斯科推进的理由。</br></br>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两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一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br></br>不过这些事情都没有打扰林威的好心情,对于最高统帅部的焦虑,林威已经知道,苏联比想象中的难缠,林威也早有预料,不过现在的局势已经超过林威的预计太多了,西方方面军已经灰飞烟灭,完整的被消灭了,西北方面军的情况虽然不是很清楚,不过大体也差不多,只要勒布元帅不犯低级错误,稳扎稳打,最多一个月也会搞定,唯一局势不明的地方就只有南线的基辅了,如果斯大林要基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撤退莫斯科,无疑是一个大麻烦,但是如果斯大林像历史上那样要求坚守乌克兰,林威就有信心在武装党卫军和南方集团军群的配合下,干掉苏联最庞大的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