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涟漪风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见证。
    韩国主流媒体称其为“21世纪最具人文温度的文化事件”,《东亚日报》头版评论写道:“当娱乐沦为流量的奴隶时,有人选择让艺术回归灵魂。”
    然而风暴从未真正停歇。
    就在国际版上线第四天,某知名综艺突然爆料所谓“内幕”:声称珉宇并非亲生创作,所有歌曲实为林然团队代笔,甚至放出一段剪辑过的录音,内容是工作室制作人讨论编曲细节,背景音中有珉宇模糊的提问声。
    标题赫然是:《天才少年背后的真相:父权操控下的‘声音傀儡’》。
    舆论再度翻涌。
    有人质疑:“一个自闭症孩子怎么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音乐结构?”
    有人煽动:“别再神化残障人士了,他们也需要真实的成长空间,而不是被架上神坛。”
    更有极端言论出现:“这种‘完美受害者’叙事太恶心了,迟早崩塌。”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工作室紧急召开会议,法律顾问主张立即起诉造谣者,公关团队建议发表严正声明澄清事实。姜晚舟坐在主位,脸色沉静,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最终,她开口:“不发声明,也不打官司。”
    众人错愕。
    “我们要做一件事??比解释更有力的事。”
    当晚十点,姜晚舟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一则限时动态:一段长达47分钟的未剪辑录像,标题仅六个字:
    **《创作日记:第89天》**
    画面始于清晨六点半,珉宇独自坐在家中客厅地板上,面前摊开五线谱本、录音设备、几支不同型号的麦克风。镜头固定,无旁白,无修饰,全程记录他一天的工作流程。
    你可以看到他如何反复调试恩硕琴声与麻雀振翅的时间轴对齐;
    如何因一段旋律无法准确表达“希望感”而烦躁地撕掉三页草稿;
    如何突然停下,在纸上写下一行字:“能不能让副歌升半调?我想让它听起来像太阳破云而出。”
    如何在深夜两点仍坚持重录自己心跳声,只因为“上次录得太平稳,不够激动”。
    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第38分钟??
    他尝试用人声哼唱桥段,却始终不满意。突然,他拿起口琴,吹出一段即兴变奏。那一刻,整个房间仿佛被点亮。他猛地跳起来,冲进书房打开电脑,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录入音轨,嘴里不停念叨:“就是这个!这就是我要的转折!”
    全程没有任何成人指导,没有导演式干预,只有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把脑海中的光,凿成现实。
    视频末尾附言:
    >“他不是完美的创作者,他会犯错,会崩溃,会怀疑自己。
    >但他每一次重新开始,都是真实的。
    >如果这都不算‘创作’,那什么才算?
    >我们不需要神话谁,
    >我们只想保护一个孩子认真做梦的权利。”
    不到十二小时,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
    特教专家发声:“这是典型的高功能自闭症艺术家创作模式??高度专注、感官敏锐、逻辑跳跃但内在一致。”
    音乐学者分析:“他对和声的理解超越同龄人,甚至展现出接近专业作曲家的结构性思维。”
    更多家长留言:“我家孩子也有这样的时刻,可没人愿意耐心等他把话说完。”
    风波终息。
    而在这场喧嚣背后,一件更重要的事悄然发生。
    日本NHK电视台根据《我们都会发光》改编的纪录片《听见星星的孩子》在全国播出。片中不仅记录了珉宇的成长,还追踪采访了十余名受“声音种子计划”影响的特殊儿童。
    其中一位患有重度语言障碍的东京男孩,在观看节目后首次主动拿起吉他,弹奏了这首歌的简化版。母亲含泪接受采访:“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他说,‘妈妈,我也能给别人带来光。’”
    这股浪潮甚至影响了政策层面。
    韩国教育部宣布,将在全国公立小学增设“感知音乐课”,鼓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环境音、身体律动、非语言表达等方式接触艺术。首批试点学校中,就有珉宇最初就读的融合教育示范校。
    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哽咽:“我们曾经担心他跟不上,现在才发现,真正需要学习的,是我们。”
    春天再次降临。
    四月樱花盛开之际,珉宇迎来了十岁生日。没有盛大派对,没有明星云集,只有家人和几位来自各地的孩子围坐在汉江公园的草坪上。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声音礼物:
    -济州岛听障女孩送来一段海浪拍打礁石的录音,她说:“这是我梦里的鼓点。”
    -大邱脑瘫少年演奏了一段自创鼓谱,用双手和脚踏板完成整套节奏。
    -还有一个曾在福利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