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汉律如山,不分胡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12章汉律如山,不分胡汉(第1/2页)
    长安未央宫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
    刘盈高踞御座,目光越过殿宇的重重飞檐,仿佛投向了帝国那广袤无垠的西部疆域。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丝绸古路的重新繁荣,凉州的日渐稳固,这一切都标志着大汉的触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西延伸。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刘盈的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丝难以驱散的阴霾——那个如同幽灵般徘徊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对手,“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从未小觑过这位同为穿越者的敌人,草原部落那次险些成功的聚集,已然证明了阿提拉的手腕与野心。
    刘盈深知,面对一个拥有超越时代眼光和知识的对手,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他明面上继续推动着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赏赐往来商队,营造四海升平的景象,暗地里,却通过绣衣使者独有的加密信道,向两位坐镇西陲的重臣发出了密旨。
    一封发往西域都护府,交予那位曾以三寸之舌搅动风云的老臣蒯通;另一封发往凉州刺史府,递至以智谋和刚直闻名的李左车手中。
    密旨的内容高度一致:“明察商旅,暗访异动,不惜一切代价,查探阿提拉及其党羽潜藏之踪迹。”
    刘盈在给二人的密信中还特意强调:“阿提拉此人,诡诈非凡,经年累月,其麾下或已训练出精通我汉家言语、熟知中原习俗之细作。彼等若集重兵来犯,朕有神火铳营,有韩大将军,何惧之有?然朕所虑者,乃其效仿当年荆轲、豫让之辈,藏匕首于图卷,施毒药于醇酒,以流言惑乱民心,以金银腐蚀吏治。此等魑魅魍魉之行径,防不胜防,需万分警惕!”
    他的预感并非空穴来风。阿提拉如同一条经验丰富的毒蛇,深知在面对一个体积庞大、武力强盛的对手时,正面撕咬绝非上策,唯有潜伏在阴影中,寻找其最细微的破绽,注入致命的毒液,方能奏效。
    而他认为的破绽,正是大汉帝国那看似铁板一块,实则因民族、地域、文化差异而存在的细微缝隙。
    他选择了西域和凉州这两处胡汉杂居、新旧秩序交替的前沿地带,作为他实施“软刀子割肉”策略的第一个试验场。
    阿提拉及其核心幕僚,利用其来自后世的知识和对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制定了一套精密的渗透与离间方案。
    他们并未选择直接对抗大汉的军事力量,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了脆弱的“人心”上。他们精心挑选的代理人,并非战场上的勇士,而是那些行走于丝绸之路,见多识广却也易于被利益驱动的西域商人,以及少数在汉朝统治下感觉自身地位下降、心怀怨望的本地旧贵族。
    在龟兹国一处隐秘的葡萄庄园地下密室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几张或贪婪或阴鸷的面孔。一个戴着兜帽,嗓音经过刻意改变,自称“西来使者”的阿提拉心腹,正在向这些被重金收买的内应下达指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12章汉律如山,不分胡汉(第2/2页)
    “记住你们的任务,不是去厮杀,而是去说话。去市集上,去酒肆里,去所有胡人聚集的地方,用最朴素、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告诉你们的同胞——”
    使者的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看看那些汉人商队吧!他们的骆驼驮着我们的金银玉石回去,换来的丝绸瓷器,却只有他们的贵族才能享用!他们称呼我们什么?‘胡虏’!”
    “这是何等轻蔑的称呼!再想想冒顿单于的时代,虽然也要缴纳贡品,但我们至少能在草原上自由驰骋,我们的部落首领依然拥有无上的权威!”
    “可现在呢?汉人的官吏管着我们的牧场,汉人的律法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我们失去了自由,却并没有换来与之匹配的富足!”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这条看似繁华,实则不断抽干我们鲜血的丝绸之路!”
    这番说辞,是阿提拉结合了后世民族主义煽动技巧和心理战要素精心炮制的。
    它刻意模糊了匈奴统治时期的残酷剥削,如定期的人口掠夺和残酷镇压,而放大了其“松散统治”下部落享有的相对自主性;它片面夸大丝绸之路贸易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将西域整体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并巧妙地利用了“胡虏”这一带有贬义的称呼来激发民族情绪。
    很快,这些被精心包装过的“毒素”,开始在疏勒、于阗、楼兰等西域城邦的市井街巷悄然流淌。
    起初,这些流言确实在部分信息闭塞、生活困顿的胡人平民中引起了一些窃窃私语和短暂的迷茫。
    然而,它们很快就撞上了一堵无形却坚固的墙壁——西域都护蒯通在过去数年里,以铁腕和公正建立起来的秩序与公信力。
    蒯通治理西域,其核心原则简单而有力:“汉律如山,不分胡汉。”
    他深知在这片土地上,任何偏袒都会成为动乱的根源。
    曾有汉人豪商试图以重金贿赂都护府属官,想要垄断某条商路的贸易,被蒯通查实后,不仅抄没其家产,本人更是被枷号示众,发往矿山服苦役。
    同样,也有龟兹贵族纵容家奴劫掠汉人商队,蒯通亲自带兵包围其府邸,将该贵族依法处斩,首级传示诸国。
    这些事件,早已在西域各族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匈奴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一个至少在表面上力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秩序维护者。
    因此,当那些被收买的煽动者,在于阗的巴扎上声嘶力竭地宣扬“汉人掠夺”论时,回应他们的不是共鸣的怒火,而是一片鄙夷和斥责。
    一个卖陶器的老汉人商人冷笑一声,用流利的胡语反驳:“放屁!没有都护府派兵清剿马贼,你的货物能平安运到长安?没有汉人带来的犁具和井渠技术,你们部落去年大旱能熬过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