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徐福后人,避祸东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02章徐福后人,避祸东瀛(第1/2页)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传到了不知躲在哪个阴暗角落的村野治保耳中。
    当听到刘盈正在倭国大规模招募人手,目标直指金银矿时,他手中的水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身边的几个残兵败将还在嗤笑:“汉狗皇帝真是异想天开!那破地方除了石头和火山,能有什么金银?”
    “就是,怕是穷疯了吧,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唯有村野治保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心中涌起滔天巨浪和深深的无力感。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刘盈的目标是什么——石见银山!还有那些分布在各处的金矿!
    这些在未来历史上才被逐步发掘的巨大财富,刘盈这个穿越者竟然早就知道了!
    他原本还指望有朝一日能卷土重来,凭借对这些资源的先知作为翻盘的资本,如今看来,刘盈是要从根本上断绝他所有的希望!
    “完了……全完了……”
    村野治保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一股彻骨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刘盈这一步棋,不仅是在掠夺资源,更是在掘他未来可能复起的根基。
    这场穿越者之间的较量,似乎从一开始,他就落入了绝对的下风。
    ——
    倭国本岛,山峦叠嶂,林深苔滑。
    刘盈派出的由方士、矿冶工匠以及精锐护卫组成的勘探队伍,已在崎岖的原始山林中辗转了数月。
    尽管有陛下亲授的、标注着模糊方位的地图(源自刘盈穿越前的知识),但实际的勘探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
    倭地的地质构造与中原大不相同,火山活动频繁,河流湍急切割出深邃峡谷,使得寻矿之路充满险阻。
    更棘手的是,残留的倭国土著部落,对这群外来者充满敌意与畏惧,时而发生的冷箭和陷阱,让勘探队进展缓慢,士气也有些低落。
    领队的方士首领名为公孙衍,精通堪舆卜筮,但面对这片陌生而充满“蛮荒之气”的土地,他的罗盘和卦象似乎也失了准头。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负责与周边部落尝试沟通的娄敬带回了一个令人惊异的讯息。
    那是在一次试图深入名为“出云”的密林山区时,勘探队被一群装束奇特的人拦住了去路。
    这些人不像普通倭人那般黝黑矮壮,反而身材较高,面容更接近中原人,穿着以素白和深蓝为主的麻布长袍,手持带有奇异符文的木杖,神情肃穆,举止间带着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优雅与疏离。
    他们并未显露敌意,但无形的气场却让汉军护卫不由得握紧了刀柄。
    通过结结巴巴的倭语通译,对方为首的一位老者,用一种古老但依稀可辨的中原雅言缓缓开口:“远方来的客人,此乃神栖之地,不容凡俗惊扰。尔等为何而来?”
    娄敬心中大惊,此人言语虽古奥,但绝对是正宗的华夏语系!
    他立刻上前,以礼相待,表明身份乃大汉天子使者,奉旨在此勘察地理。
    那老者闻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波动,沉吟片刻后道:“老夫徐寿。若欲知此间事,可否请贵使首领,移步一叙?”
    消息传回设在沿海平缓地带的主营,刘盈闻报,剑眉微挑。
    “徐寿?”
    他咀嚼着这个名字,联想到倭国关于“神族”的传说,以及历史上那段著名的东渡事件,心中已有了几分猜测。他即刻下令:“以礼相请,不可怠慢。朕要亲自见见这位‘神族’之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02章徐福后人,避祸东瀛(第2/2页)
    一座临时搭建却仍显皇家气派的军帐内,灯火通明。
    刘盈端坐于上,陈平、娄敬等心腹重臣分列两旁。
    帐帘掀起,徐寿在两名族人陪同下缓步走入。
    他虽年迈,步履却稳健,目光扫过帐内陈设,尤其在刘盈身上停留片刻,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随即依循古礼,深深一揖:“山野遗民徐寿,拜见大汉皇帝陛下。”
    “徐先生不必多礼,看座。”
    刘盈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朕听闻,先生一族久居此地,被尊为‘神族’?”
    徐寿落座,微微苦笑:“陛下明鉴,‘神族’之称,实乃此地土人无知,妄加尊奉罢了。我等……不过是避祸天涯,苟全性命的华夏遗民。”
    “哦?避祸?”
    刘盈适时流露出好奇。
    徐寿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抬头直视刘盈,问出了那个困扰他族群数百年的问题:“陛下,老朽冒昧,敢问……如今中原,可还是大秦天下?始皇帝……陛下可知其踪?”
    帐内顿时一片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刘盈看着徐寿眼中那份积压了太久的期盼与惶恐,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徐先生所问之大秦,乃始皇嬴政所建之朝,曾一统六合,功盖三代。”
    “然其法度过于严苛,徭役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更可惜者,始皇帝雄才大略,却未妥善安排身后继承之事。”
    “其崩后,幼子胡亥在权宦赵高扶持下篡位,残害忠良,变本加厉,致使天下怨声载道,烽烟四起。”
    “我父高祖刘邦,沛县豪杰,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顺应天命民心,历经楚汉相争,终定鼎天下,创立大汉基业。至今,已传至朕。秦朝,二世而亡,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矣。”
    “二世……而亡……”
    徐寿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身体微微颤抖,老泪瞬间纵横。
    他伏地痛哭,声音哽咽:“果然……果然如此!先祖……先祖预料不差啊!”
    待情绪稍平,徐寿才断断续续道出原委。
    原来,其先祖正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
    当年徐福奉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及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寻找仙山。
    他们确实找到了这片岛屿,并在此定居。
    多年后,徐福曾暗中派遣心腹返回中原探听消息,得知秦政暴虐,天下动荡,王朝倾覆在即。
    徐福深知,以始皇之心性,若他们无功而返,必遭屠戮;即便带回所谓仙药,在那种乱局下,也难逃兔死狗烹之下场。
    于是,他毅然决定,率众永居海外,不复归焉。
    数百年来,徐福后人凭借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知识,教土著农耕、纺织、医药、建筑,甚至文字礼仪,被蒙昧的土著奉若神明,故有“神族”之称。
    但他们始终坚守先祖遗训,避世独立,不介入当地部落纷争,内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土的消息,既渴望回归华夏文明,又恐惧于记忆中秦朝的恐怖法网。
    “避祸之人,岂敢称神?不过是无根浮萍,望洋兴叹罢了。”
    徐寿语带无尽沧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