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七九章圣门秘史</br></br>张忠和张雄都是聪明人,唯有聪明人才能擅于利用机会。</br></br>对于金玄白在沉香楼里所展现的那种神勇,他们可以不放在心上,可是看到朱天寿一口一声的“贤弟”叫着,他们不能不对这位侯爷另眼相看。</br></br>说起来,金玄白应该算是他们的恩人才对,纵然他们曾经被金玄白命人把他们像绑粽子一样的捆起来,折腾了几个时辰,使得他们痛苦不堪。</br></br>可是就因为这种痛苦的折磨,让他们有机会见到了皇帝,比较起来,这点折磨,根本就算不了什么。</br></br>而金玄白对他们的大恩,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臣服于这位年轻侯爷之下,衷心的感谢他,没在沉香楼里,把他们两人杀了。</br></br>这些太监都练成了察言观色的功夫,每人都具备了几张不同的面孔,越是聪明的太监,能供变换的脸孔越多,可说个个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高手。</br></br>他们站起之后,见到金玄白脸上原有的嫌恶之色褪去,眼中浮起怜悯的神色,不约而同地束手退了四步,连额上的灰土都不碰,就任由沾在肿起的大包上。</br></br>金玄白看到他们那副狼狈的模样,差点没笑出来,怜悯地望着他们,忖道:“这些没卵蛋的太监,固然可恨,却也有可怜之处,值得同情。”</br></br>他直到此刻,还弄不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要把卵蛋割去,净身到宫里做太监。</br></br>其实一个人若是出身于正常的家庭,岂会想要净身做太监?多半是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生活,或者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不得已才投身为太监。</br></br>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所谓罪犯的家属,官方杀了这些罪犯之后,将他们的儿子闱割成为太监,女儿则送入教坊为妓。</br></br>像这一类的太监,心中充满着仇恨和阴暗,怎不对天下人怀恨在心,而不苦思报复?</br></br>例如成化年间,最受宪宗皇帝宠信的太监汪直,便是广西大藤峡的瑶族人,因为族人涉及叛乱遭擒,关了几年后,被都御史韩率领奏请朝廷,将之闱割送入宫中做小太监。</br></br>最初,汪直被派在昭德宫万贵妃身边当小内侍,后来得宠,升任御马太监,而后得到宪宗的信任,没多久时间,便成为新成立的西厂指挥使。</br></br>在汪直掌控西厂的五年之中,获罪或死于他手下的朝中官员有千人之多,而受到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难以统计。</br></br>由此可见太监残缺的生理和恶毒的心理,所衍生的罪恶以及影响的范围有多大了!</br></br>口口口</br></br>其实当初明太祖鉴于历代宦官之祸,曾尽力的抑制宦官的权势,他在洪武二年七月间订定内侍官制时,便曾谕知吏部,而当时宫廷里的太监还不满百人。</br></br>明史的记载,太祖云:“内臣俱备使令,母多人。古来若辈擅权,可为鉴戒,驭之之道,当使之畏法,勿令有功,有功则骄恣矣。”</br></br>从这段记载,便可以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实是一位智者,对于太监的了解也极为透彻,只可惜他虽然想到了宦官之祸,自己却未能把抑制宦官的措施贯彻到底。</br></br>洪武末年,朝廷颁布、把牙官的组织架构确定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体制,编员共数百人,然而当时的宦官之职仅是在宫中洒扫侍奉,也就是说,太监仅是宫里的仆役而已。</br></br>当时的内侍不许xM</br></br>读书识字,而内监各监及四司、八同也不能和外廷诸司往来。</br></br>当时,如果内侍在宫中泛言朝政,便会被杖责,甚至被斥还乡,终身为乡里所不齿。</br></br>太祖还曾镌刻一面铁睥置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br></br>那时的太监极为可怜,据明史记载:“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