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布局(4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业做的非常好。
    但若论及进取——相较于并州,幽州面对鲜卑的边郡更多,刘虞是自己都承认的不善军事,只有丁原、吕布只怕尚有不足。
    而且吕布这个人……刘辩觉得,有点难评。
    反正他是不敢太过信任吕布的人品的。
    荀彧建议道:“陛下不妨以昔日平定凉州叛乱时的有功将校外任幽州。”
    刘辩也是此般想法。
    如今在京跟随皇甫嵩经历过凉州之战的将官还有不少,北军的王匡、鲍信、毌丘毅在刘辩心中不算特别能打的,而且刘辩不能保证他们会在关键时刻完全倒向自己。张辽张杨原本就受丁原举荐,将他们派去毫无疑问会削弱刘虞在并州的话语权,相比于丁原和吕布,刘辩毫无疑问更相信刘虞的大局观和担当。
    刘辩思来想去,刘备乃涿郡人,不太适合放在幽州,剩下的合适人选有两个——关羽与赵云。
    赵云本就受刘虞提拔举荐,刘辩也早有将关羽外放,让他坐镇一方的打算。
    二人总在京中,难以增长领兵和治理的经验。刘辩想着,既然要去索性一起去,以免在关键时候孤掌难鸣。
    以如今的军中形势,就算没有太尉皇甫嵩坐镇,刘辩也不怕雒阳诸军生乱。
    确定了人选之后,荀彧建议道:“臣私以为关将军宜拜为二千石,以渔阳上谷为佳,月前护乌桓校尉以病请退,赵司马宜继任。”
    说完后,他解释说:“护乌桓校尉居于辽西,所辖幽州之西。渔阳上谷两郡皆是边郡,又毗邻右将军所在之广阳郡。”
    刘辩点了点头,这样,两人之间刚好隔着右北平太守丁原。
    “那就定在渔阳吧!诏拜渔阳太守为侍中。”刘辩想着,吕布现为上谷郡都尉,和丁原正好又被渔阳郡隔开。
    如此,在幽州自西向东刚好能形成吕布、关羽、丁原、赵云共同构成的防线,而刘虞则居于吕布和关羽之后,统筹大局。
    同荀彧讨论至到此处,刘辩越发觉得,他需要更多的将才。
    以孙策、马超为代表的新羽林郎们固然未来可期,但他们终究还需要成长的空间。
    但马上,刘辩就想到了昔日西园军的建立过程。
    军中张辽、张杨、赵瑾等人皆是受地方举荐而来,成为了如今军中的中坚力量。
    而今原西园将校有大半各奔东西,正是令天下州郡举荐猛士之时!
    且关羽和赵云留下的空缺,也需要值得信重之人接任。
    “除了让州郡推举猛士之外,诏书中还可言明,猛士亦可至雒阳西园自荐,还要将此诏书发于邸报之上。回头文若定下个西园擢选猛士的标准,列于诏书及邸报之中。”
    听出刘辩话语中的杀意,荀彧却并未劝说什么,这种时候,除了必须维持兵力的边郡之外,总是要尽力地强干弱枝。
    就在刘辩踌躇满志地准备下一步的计划时,此时荀攸还不知道自己一语成谶,王粲成为诗赋巨匠的道路会这般顺利。
    不过荀攸很清楚,他虽是巴郡太守,但他需要关注的乃是整个益州的局势。
    是以,他自长安沿着子午道出发,翻越秦岭,第一站便是汉中。
    在他的计划中,他将会跨越半个汉中,抵达汉中郡治南郑县,并从南郑启程,经米仓道穿越巴山,最终抵达巴郡。
    如此,起码能对汉中的情况有个深入的了解。
    但……荀攸本以为司隶的治理已经是天下无双了,只一眼看去,似乎汉中郡竟犹有胜之!
    就算是雒阳,至今也没有实现如汉中这般,在大道之旁每隔数里便有一个义舍,可供给行人休憩,义舍中竟还有米肉,行人有所需者,可以自取。
    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不出一文的。
    义舍、义米、义肉……听起来简直太过美好,然事出反常即有妖!
    荀攸在来之前就打听清楚了,现任汉中太守苏固乃是扶风人,能成为二千石足以说明他的德才,然要做到此等程度——种拂与桓典虽在益州事情做得差了些,可皆非妒贤嫉能之辈,若苏固真有能力将汉中治理地胜过遍布太学生乡吏的雒阳,早就名扬四海了。
    他立刻想到了另一个名词——五斗米教。
    稍稍打听,荀攸又听到了更多关于义舍的消息。
    譬如义米义肉需要依据一顿的饭量来取,若取多了,必会遭受鬼神惩罚!
    荀攸也是当过郡吏的人,对这种民间淫祠巫卜威慑人心的手段非常了解。在他看来,就算有所谓的鬼神惩罚,无非是有人假托鬼神之名来惩罚违规之人,从而让百姓对淫祠巫卜产生畏惧之心。
    而另一边,荀攸并未故意遮掩自己的身份,很快就受到了五斗米教的关注。
    而汉中郡府,也第一时间得知了荀攸的到来。
    只是令荀攸没想到的是,首先前来拜见他的不是功曹、主簿这样能代表太守的郡吏,而是一个颇具游侠风格的郡府门下贼曹掾。
    来人自称陈调,荀攸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确认了陈调的确是游侠出身,后被太守苏固征辟为贼曹掾。
    陈调虽没明说来意,但荀攸清楚,他此来,乃是为了护卫自己。
    这更让他坚定了心中对于五斗米教所设义舍的判断。
    没过半日,汉中主簿赵嵩奉太守苏固之命而来。
    这一来,便陪着荀攸一路来到了南郑。
    这一路上,荀攸发现汉中的五斗米教发展的势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盛。其在汉中之地扎根如此之深,每处县乡,总能看到其信众。
    南郑县城外,早已得到消息的太守苏固已经在城门外亲迎荀攸了。
    汉中虽然出名,但早在新莽之时就受到了与关中一般无二的冲击,后来虽不像三辅那般屡受羌乱威胁,但人口一直没能恢复过来。
    与百万人口的巴郡相比,总人口不到三十万的汉中只能算得上是个小郡。
    荀攸无论从官职还是出身、名望,都值得苏固这样重视。
    荀攸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五斗米教,便没有拒绝苏固的宴请。
    席间,他掩藏住自己的喜好,只用好奇地口吻问起五斗米教的事。
    苏固有意向荀攸示好,说道:“早年间汉中多有天灾大疫,时百姓困苦,乃有张陵收徒设教,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遂有‘五斗米教’。其中百姓互相扶持抗灾,至今已有多年。其系师如今已传至第三代,名曰张鲁。”
    “如今五斗米教的教众已占汉中百姓的十之二三,因其引人向善,其教众于乡间所为,皆是扶危济困的事。因其无害,是以历任太守,多听之任之。”
    五斗米,只相当于一个丁男七八日的口粮,在百姓能负担得起的范围内,而加入之后,还能享受各种福利,还有成员互助……
    荀攸感慨,五斗米教教如其名,难怪其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想要取缔都很难。
    荀攸忽然发现了苏固言语中的一个漏洞,问道:“我近日所见,汉中百姓安居乐业,并无盗贼,可君为何会先遣贼曹掾先来护我呢?”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