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朝议!风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顾盼君知道这是正理。
    皇帝的旨意,发到政务处之后,通常并不是马上下发的。
    特别是涉及到国政方针的事。
    比如说,皇帝说要推行义务教育,可具体怎么推行呢?
    这需要一个很详细的执行方...
    雨停了,天边泛起鱼肚白。鸡足山的雾气在晨光中缓缓退去,像一层层被揭去的旧纸,露出底下斑驳却清晰的岩壁。那束野菊仍立在泥像基座旁,湿漉漉的花瓣微微颤动,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启。远处竹林沙沙作响,新长成的竹竿挺拔如剑,根根指向天空,像是无数支笔,正准备书写尚未落定的历史。
    李念慈站在书院遗址前,手中捧着刚出版的《退位录》全本。书封是素色麻布,烫金小字“清明”二字沉静内敛。她没有急着翻开,只是轻轻摩挲着封面,指尖触到那一道细微的压痕??那是父亲生前最后一次校对时,用指甲划下的标记。他知道,这一版,会传下去。
    她转身走进临时搭建的资料馆。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时间轴,从洪武年间阿?入宫为文书抄写员起,到今日“全球守墓人联盟”的成立为止,整整六百三十八年。红线纵横交错,连接着一个个名字:林婉儿、周婷、张建国、苏晓冉……还有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人??山村教师每周为学生讲一段《退位录》,退休法官自费印制小册子分发社区,甚至一名外卖骑手在送餐箱上贴了“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便签,成了街头流动的标语。
    “念慈老师。”一个年轻女孩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信件,“这是今天收到的‘竹声来信’。”
    李念慈接过,拆开第一封。信纸粗糙,字迹歪斜,来自云南怒江的一个傈僳族村落。写信的是个十六岁的女孩,名叫娜玛。她在信里说,村里有个干部强占草场建私人山庄,村民敢怒不敢言。直到学校语文课讲到《退位录》中的“官不得以力压民”,她鼓起勇气把这段话抄下来贴在村委会门口。第二天,那块告示就被撕了,但她没哭。第三天,她又贴了一张,还附上了录音二维码,扫进去是她用手机录的朗读声。第四天,县纪委来了人。
    “我不知道阿?是谁,”她写道,“但我知道,她说的话,现在还在管用。”
    李念慈读完,眼眶微热。她将信轻轻放在桌上,拿起红笔,在时间轴上新增了一个点,并标注:“2027.4.5,云南怒江,娜玛贴文事件”。然后她低声说:“清明未至,但我们已在途中。”
    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室里,苏晓冉正和同学们筹备第一次校外读书会活动。他们计划徒步前往鸡足山,沿着当年李文昭走过的山路,一边行走一边诵读《退位录》。陈明老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根小竹杖,说是从山上砍下来的嫩枝,削得光滑。“这不是纪念品,”他说,“这是你们的发言权杖。谁拿着它,谁就有五分钟讲述自己的‘清明时刻’。”
    苏晓冉回家后翻出母亲去年冬天那段微博,重新读了一遍。她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改变不是靠一次曝光,而是当千万人开始相信“不该如此”并愿意说出来的时候。她写下一篇短文,题为《我为什么不怕说了》:“从前我以为沉默是因为无力,后来才明白,沉默往往是因为害怕。可当你看到有人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说话,你就知道,怕,也可以被战胜。”
    这篇文章被上传到“清明之声”公益平台,当晚点击量突破百万。有网友留言:“我们不是没有正义感,只是太久没人带头。”也有人说:“原来课本里的东西,真的能活过来。”
    而在敦煌研究院,赵秉钧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那枚指纹。他们联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利用最新AI图像增强技术,将明代登记册上的印痕与血书下方的指纹进行三维比对。结果显示,匹配度高达93.6%。虽然法律意义上尚不能认定身份,但在历史学界,这已是一次震撼性的突破。
    “她真的存在过。”赵老坐在实验室角落,声音轻得像自语。他打开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三十年前他在南京档案馆拍下的一页残卷,上面有“阿?”二字,墨迹淡薄,几近消失。那时他还是个青年学者,所有人都笑他执着于一个传说人物。如今,照片旁边摆着高清扫描图,两相对照,竟如隔世重逢。
    当晚,央视《国家宝藏》特别节目播出“寻找阿?”专题。镜头扫过莫高窟第十七窟,红外光下,那行血书再次浮现:“吾名可湮,吾志不可灭;竹杖所指,即是归途。”主持人低声念出这句话时,全国收视率瞬间飙升。节目结尾,播放了一段合成音频??技术人员根据明代女官常用语调与文献记载的修辞风格,模拟出一段“阿?”可能说过的话: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愿闭眼。若天下皆盲,则我愿做一烛;若众人皆哑,则我愿为一音。纵使身毁,声亦不绝。”
    全场静默。许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