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罗贯中拜服,方孝孺辞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91书1吧(六\\\九\\\书\\\吧!)
    此际听到方孝孺邀请吴王现场作诗词,这可是极难遇到的事,哪有不叫好之理?
    朱允熥淡淡望了方孝孺一眼。
    他刚才还在奇怪,为什么方孝孺会跑来凑热闹?
    原来是特意跑来为难自己,想让自己不下不了台?
    不过,他似乎运气真的不太好。
    竟然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
    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客气了。
    朱允熥转头望了望四周人群,振声道:
    “本王身为监国,肩负万钧重担,不敢在诗词歌赋上浪费太多时间,以免误了治国大策。”
    “不过,方先生所言,不无道理。”
    “罗先生是本王仰慕已久的人,本王今日便为他的书作一首开篇词,又有何妨?”
    “来人,笔墨侍候!”
    方孝孺脸上顿露狂喜之色。
    原本听到朱允熥的第一句话,还以为他要拒绝,正想着要再如何激他。
    没想到,朱允熥后面却主动应承了下来。
    这可真是太好了。
    此子抄了一首诗词一幅对联,就真以为自己有才了吗?
    自欺欺人之辈,今日便让他露出真相!
    思索间,已有书吏备好了笔墨。
    朱允熥并不提笔去写,而是由书吏誊录。
    酒楼内安静下来,众人都想听这位被大明朝廷吹得神乎其神的少年天才,究竟会写出什么样的诗词。
    毕竟,在此之前,朱允熥只在朝堂上写过一首词。
    而那首诗,还涉及大位之争,影响重大,很难说没有任何黑幕,是否早就提前请别人提前写好了。
    凡是涉及这种事关天下根本的大事,人们都会很自然而然的往阴谋上去联想。
    至于后面的那幅对联,更是皇帝陛下在内廷里传出来的,究竟是不是别人代作,在读书人中,也极富争议。
    有不少人便认为,那根本不是吴王所写。
    今日能亲眼目睹吴王当场题诗词,便能解开许多人心中的疑团了。
    无数道目光聚集下,朱允熥缓步走到窗前,伸手打开窗户,眺望长江。
    此时斜阳正西,漫天金鳞,遍洒长江。
    他迎风而立,念出了第一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方孝孺心中骤然升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莫非吴王真有惊世诗才不成?
    不,不会!
    才刚开头而已。
    虽也勉强算是不错,但后面必定狗尾续貂。
    心念方起,便听朱允熥又继续念道:
    “是非成败转头空。”
    方孝孺的心,再度咯噔了一下。
    未及有任何思绪,又听到了声音响起。
    朱允熥竟似是文思泉涌,不假思索,诗词如信手拈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方孝孺的脸,刷地一下,变得惨白无比。
    场中众人也皆是屏住了呼吸。
    实难相信刚才这几句诗词,竟是出自一名十几岁的少年之口。
    而这位少年,还是当今吴王殿下,大明的监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朱允熥缓缓念出。
    方孝孺只觉一阵阵口干舌噪。
    他自幼饱读诗书,对诗词文章自是熟悉无比。
    虽然方孝孺素来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并不专精于诗词文章,可基本的功底,却是绝不会缺失的。
    甚至还是作诗写文的高手,所写的文章,被天下读书人争相传诵。
    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高的名气。
    正因为如此,方孝孺比谁都更清楚,七步成诗只是传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才是真实的现状。
    要知道写这两句话的作者贾岛,可是被韩愈尊为“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的旷世奇才。
    连这等人物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更别论寻常的文人骚客了。
    可朱允熥竟然在须臾间,就吟出了如此诗词。
    这当真是一名少年该有的才学吗?
    在方孝孺与场中众人满脸的不可置信神色中,朱允熥随手拿起桌上的酒壶,往口中倒酒,同时高声诵道:“一壶浊酒喜相逢。”
    放下酒壶,他念出了最后两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全场寂静无音。
    众人都还沉醉在刚才那几句简短平淡的词句中。
    心神震撼!
    实难相信世间竟有人出口成诗,随便一吟便堪称千古名句!
    平平淡淡的用语,便仿佛说平常话一般。
    却自有清空之气,浩瀚沧桑之意,扑面而来。
    朱允熥笑道:“用本王这首临江仙,为你的三国演义作开篇词,如何?”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