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借力打力,大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姚广孝神色凝重,声如洪钟,在大殿内缓缓剖析道:“陛下深陷贼巢,文庙之内瞬息万变。任何预设的方略,此刻都无异于纸上谈兵。”
    “唯有让前线之人临机应变,当机立断,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他顿了顿...
    雨声渐密,檐角滴水连成一线,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越的节奏。李念慈没有回屋,她就那样站着,任凉意顺着衣领爬进脊背。远处竹林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而风穿过叶隙的声音,竟与那晚父亲临终前咳出的最后一口气如此相似??短促、断续,却又执拗地不肯散去。
    手机又震了一下。这次是赵秉钧发来的消息:“碳十四结果复核完毕,大理织造局那份调令真实无疑。我们准备组织一支小型考察队,沿着明代驿道南下,查访阿?可能停留过的村落。”后面附了一张照片:泛黄纸页上的“云南大理”四字被红圈标出,旁边摆着一枚残破的竹簪,簪头刻着极小的一个“言”字。
    她盯着那枚竹簪看了许久,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回到书架前,从最底层抽出一本尘封的《滇南纪略》。这是父亲早年从民间收来的抄本,纸页脆得几乎不敢翻动。她在第三十七页停住??一段不起眼的记载跃入眼帘:
    >“永乐五年,洱海之滨有女匠善编竹器,所制杖形小巧,长不过尺,赠人曰‘直言可持’。乡民敬之,称‘竹语姑’。后疫病起,举村焚舍避祸,唯此女独行入山,再无踪迹。”
    李念慈的手指微微发抖。她迅速拍下这段文字,转发给赵老,并附言:“竹语姑……是不是她一直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回复来得很快:“我们正往剑川赶。那里有个村子,祖辈传下规矩:每逢清明,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挂一根空心竹管,说是‘留声予后人’。”
    她放下手机,窗外雨势稍歇,天光微明。这时,周婷来电。
    “中央党校那边想请你去做一次讲座,主题是‘民间记忆如何重塑制度伦理’。”她的声音透着疲惫,但语气坚定,“他们说,现在不止是学术圈在关注《退位录》,连好几个省的巡视组都开始引用里面的句子了。”
    “我?”李念慈轻笑一声,“我只是个守书的人。”
    “不,”周婷打断她,“你是点燃火把的人。而且……”她顿了顿,“昨天有个退休高官私下托人带话,说他书房里藏着一份洪武年间的内廷日志残卷,愿意交出来,但条件是你亲自去取。”
    李念慈沉默片刻。“为什么是我?”
    “他说,只有你能让那段历史‘活过来’,而不是变成又一堆被供起来的文物。”
    挂断电话后,她久久伫立。油灯重新点亮,映照墙上挂着的父亲遗像。老人眼神温和,嘴角似有未尽之语。她忽然觉得,这场绵延六百年的对话,从未真正中断过。每一个选择说实话的人,都是阿?的回音;每一次拒绝沉默的瞬间,都在重写那夜血书的意义。
    两天后,李念慈启程前往北京。高铁穿行于华北平原,窗外麦田如绿浪翻涌。邻座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读一本《退位录》普及版,封面印着阿?的画像??那是根据敦煌残卷中一句“眉细如柳,目含秋水”的描述AI生成的,虽无确证,却已被千万人默认为真相。
    “你觉得她是英雄吗?”她忍不住问。
    青年抬头,略显惊讶,随即摇头:“我不太喜欢这个词。英雄太远,像雕像。可她做的事,我们都做得到??只要敢开口。”
    李念慈心头一震。
    抵达党校当晚,讲座如期举行。礼堂座无虚席,台下坐着各级干部、学者、媒体代表,甚至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她没有用PPT,只带了一支竹镇尺和一页手写讲稿。
    “六百年前,一个宫婢跪在宫墙下写字,用的是自己的血。”她声音不高,却清晰穿透全场,“今天我们在讨论‘治理现代化’,可别忘了,真正的现代性,始于一个人有没有权利说出‘不对’。”
    台下有人低头记录,有人闭目沉思。
    “我们修复古籍、建立数据库、推动立法试点……这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农民工站在工地门口说‘这工资不该这么算’时,是否有人听见?当他拿起手机录下那一刻,系统会不会自动上传到监督平台?”
    她举起那根竹镇尺:“这不是装饰品。它是信物,也是武器。它提醒我们:权力一旦脱离倾听,就会腐烂。”
    掌声如雷。
    散场后,那位退休高官果然现身。他穿着旧式中山装,身形佝偻,眼神却锐利如鹰。两人在一间僻静茶室见面,侍者退下后,老人从怀中取出一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半册薄薄的日志。
    “我是朱允?旧部之后。”他低声说,“先祖随建文帝出逃,辗转西南,这支脉一直隐居滇北。这本日志,是当年一位幸存宦官口述,由家族秘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