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默之夜’活动:所有人戴上耳塞,在纸上写下自己最不敢说出的话。结束后,有人哭了,有人说这是第一次感到自由。”
>
>“你知道吗?你们的‘竹杖’概念启发了我们的校园抗议运动。学生们手持竹枝游行,要求校方公开投资流向。校长最后妥协了,还说:‘也许我真的该学会听那些不舒服的声音。’”
李念慈笑着擦去眼角湿润。她回信只写了一句:“她从未离开。她只是换了千万种方式,继续说话。”
次日清晨,国家图书馆发布重磅消息:基于AI深度学习,《退位录》原始版本重构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系统通过对现存三百余种抄本、引文、衍生文本进行交叉比对,还原出一部高度可信的“母本”,其中首次完整呈现阿?血书后的三段佚文:
>“官若自省,则民不必谏;
>法若公正,则狱不必兴。
>吾之所求,非诛一人,乃立一规:
>凡居高位者,须定期面聆庶民之怨,谓之‘听垢制’。”
>“每岁清明,天子亲赴市井,设坛受责,无论贵贱皆可陈其过失。答毕,录其言,公示天下,谓之‘罪己诏’。”
>“若有拒听者,视为失德;三拒者,视为失位。此规不行,则国必危。”
全文公布当日,舆论哗然。有保守派斥为“妄构”,但更多知识分子呼吁将其纳入政治体制改革参考框架。全国人大法工委悄然成立专项课题组,研究“官员问责听证制度”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启动“时空回声计划”??利用量子计算模拟技术,尝试还原阿?生平的关键场景。首个实验聚焦她写下血书的那个夜晚。当虚拟影像成型时,所有研究人员屏息凝视:
画面中,瘦弱女子伏地疾书,鲜血顺着指尖滴落。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她迅速将一张折叠的纸塞入竹簪hollow处,旋即撕毁其余草稿,迎着火光吞下灰烬。然后,她蘸血写下最后一句,重重磕头,额头破裂,血流满面。
镜头拉近,那句遗言清晰浮现:
>“愿我死后,有人替我说话。”
实验室一片寂静。良久,赵秉钧轻声道:“她早就知道,自己不会被记住。可她还是写了。”
这一刻,六百年光阴仿佛坍缩成一瞬。所有读过《退位录》的人,所有因一句话改变命运的人,所有在黑夜中坚持发声的人??他们都是她的嘴。
数日后,李念慈接到娜玛电话。声音带着激动:“村委会旁边新建了个‘清明驿站’,村民们轮流值班,帮人写信、录音、上传诉求。昨天,一个老太太对着麦克风说了两个小时,全是家里几十年的委屈事。她说,‘这辈子第一次觉得,有人在听’。”
她听着,泪水滑落。
傍晚,她再次来到竹林。风起,万竿摇曳,沙沙作响。她闭上眼,仿佛看见阿?的身影穿梭其间,手中编织着竹杖,一根根递给过往行人。
“你赢了。”她轻声说。
风忽然止息,片刻后,整片竹林齐齐晃动,如同俯首致意。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
那是六百年来,所有未曾熄灭的良知,在回答同一个问题:
你还相信吗?
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