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疯狂的热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出灿烂笑容。
    多亏了《科学》期刊。
    要不然,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摸索不出其中的关窍。
    同样的一幕幕,发生在大明许多地方。
    无数的工匠,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都从《科学》期刊学到了技术,解决了从前一直难以解决的难题。
    《科学》期刊是大杂烩,涉及的行业很广,上面的内容,当然不可能全部能看得懂。
    但没关系。
    只要与自己专业技术相关的那部分能看懂,就足够了。
    也有少数技术高超的人,在看到《科学》期刊上面的专业知识后,不屑摇头。
    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更好的技术。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给《科学》期刊投稿,讲述自己的技术。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华夏民族的两个传统了。
    一方面是将技术藏得很紧。
    另一方面,又渴望人前显圣,青史留名。
    一个技术高超的工匠,通常不愿意轻易的将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机会能成为像鲁班那样的祖师爷,被万世顶礼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技术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心态。
    对这些人来说,在《科学》期刊投稿,发表自己的技术见解,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稿酬回报,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气。
    之前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经有无数同行前去拜访了。
    名利双收!
    令人趋之若鹜。
    对于这种变化,朱允熥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传授圣人之学一样,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贡献出来。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促使各种技术,也渐渐如儒学般,成为当世显学。
    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到来。
    ……
    《科学》期刊编辑部。
    自从《科学》期刊开始筹办,赖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为总编辑。
    一起进入编辑部的,还有数十名技术高超的制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国子监学子。
    若没有这些人的努力,《科学》期刊也无法顺利问世。
    也只有身为太孙,执掌大明帝国的朱允熥,能调动如此之多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工匠们能将自己过去的经验讲出来,将自己曾经遇到的难点,最终苦思而出的解决办法讲述出来,却无法用文字进行很好的描述,需要国子监学子帮忙。
    实际上,编辑部收到的很多投稿,文理都不是太通顺。
    毕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工匠的文化水平真的不是很高,也就是勉强认得字而已。
    要正式发表出版,还需要《科学》期刊编辑部的努力。
    赖文安很清楚这份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对太孙殿下能想出如此绝妙的主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更让他钦佩的,则是太孙殿下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力的三大定律。
    与同期发表的其他专业知识不一样。
    力的三大定律问世之后,大多数工匠并不是很在意。
    他们更喜欢看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原理。
    那也许就是太孙殿下觉得好玩,才研究一下罢了。
    然而,国子监那些从学习圣人之学转而走向科学之路的学子们,却一个个皆是如获至宝。
    太孙殿下发表的三大定律,如同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这些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个州府对科学感兴趣的读书人,亦是如此。
    这些人加起来,已经不少了。
    赖文安作为《科学》期刊的总编,也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似乎从这三大定律中,看到了解决蒸汽机制造的曙光。
    明明两者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太孙殿下曾和他说,创办《科学》期刊,会对蒸汽机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开始赖文安还不太相信。
    现在却是完全信了。
    因为有很多人的投稿,都与蒸汽机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
    之前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亦是在单独打斗。
    如今才是真正汇聚众人之力,汇聚天下人之力。
    将已经解决了的技术问题,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后面的人就不用再去研究,重复做无用功。
    而是集中精力在尚未解决的难题上。
    还能从前面得到启发,开拓思路。
    现在收到的投稿,都来自金陵附近。
    因为稍远一些的地方,目前仍无法投稿。
    好在金陵便有十几万工匠,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听说太孙殿下有意开设邮政部,方便天下人通书信往来。
    想必到那时候,外地的投稿才会多起来。
    身为总编,赖文安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
    对每一篇稿子,他都进行了极为认真的审阅。
    即使是自己不懂的知识,也会督促其他相关的人员,一审二审三审。
    编辑部大堂,赖文安正和其他编辑一起在看稿。
    为了防止编辑将投稿人的成果私下偷偷据为己有,审阅稿子都是在大堂进行的。
    每篇稿子收进来后,至少由三名编辑分别审稿。
    众人皆聚精会神,无人说法。
    突然。
    一道声音响起。
    “这篇稿子写得太好了,解决了制造蒸汽机最大的一个大难题。”
    一名编辑击掌而起,兴奋万分。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