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福将祝之三 1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林杨知道甲午战争,也知道左宝贵平壤阵亡,更知道清军在朝鲜大败!
    但是,很多细节却无法对这些小分队的官兵明言。他有意的加强了祝之三奉军分队,就是因为知道左宝贵部队的结局!希望能尽量的保住这一批红旗军官兵的生命。对于聂顺江和莫迈七,他根本没想到这两个分队也会入朝参战。
    由于细节无法明言,这就造成了几个分队明知必败(很可能会打败仗,这一点司令部推演过,和清军此时的心态完全不同),却在为了避免失败自主的抱团增强兵力!
    年轻人,怎么可能服输!
    哪怕是栖身清军,那也是中国人。对上日本鬼子,那就是国战,岂有怕的道理!
    祝之三等人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半岛,炮营以及辎重队前进缓慢。
    由于此时正是朝鲜的秋收季节,民夫和牲口都很难雇佣,让奉军这支后勤部队的行军更加困难。
    虽然朝鲜也是千年历史的古国,但朝鲜的道路完全不能和大清相比,一下雨就是满路泥巴。当然,大清朝的道路其实也够烂。
    部队的行军已经够慢了,但是在综合小分队的专业辎重兵工兵的谋划统筹之下,前进速度已经堪比某些轻装部队了。每天行军都在二十里上下!
    话说,清军也不全废物,即便是废物,也有几个有经验的军头,看得出其中的奥秘。
    队伍行至义州,暂做休整,毅军马玉昆部的辎重队营官找上了门来。
    清末,清军的名将不多,马玉昆算是其中之一。马玉昆此时乃是后补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是正牌的太原镇总兵)是四川提督宋庆的麾下,本来他的部队乃是守卫旅顺港的主力之一。现在被抽调奔赴平壤!
    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何老将宋庆这个四川提督,竟然是后补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的上司了,太原那可是山西省的,和四川根本不搭界。因为吧,大清朝的提督和总兵都是有定额的,并非随意增减的。于是就出现了由于军事需要,很多立功的将领就不可能在名义上的防区任职。比如四川提督宋庆,甚至这辈子都没去过四川!马玉昆倒是去过山西太原,但也是没有一天在太原真正的做总兵官。不过,类似宋庆和马玉昆这种有着正式,虽然是名义上的防区头衔的提督总兵,比起那些记名总兵,记名提督,地位要高很多。
    当然,最有油水的提督,总兵,还是那些“名副其实”的,也就是某地总兵就在本地任职的。
    不值钱的,就是那些记名总兵,记名提督了。有些记名总兵,实际的军职不过是一个营官儿而已!甚至,还有记名提督做营官儿的情况。如果倒退几十年,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有些记名总兵,不过是一马夫而已!
    马玉昆部辎重营很快就和祝之三达成了协作的意向。总之辎重行军归祝之三指挥。当然也说不上什么指挥,算是指导吧。马玉昆则拨给祝之三部分粮食,省掉了祝之三征粮购粮的麻烦。
    左宝贵的奉军和马玉昆的毅军,二者没有高下之分,在军中地位平等,这次临时协作,不存在谁仗势欺人。但是,论部队的装备训练,马玉昆的毅军乃是清军精锐,士兵装备全部为火枪。其部队本是守旅顺的主力,自然属于北洋系统了(但,并非李鸿章的亲信。)。
    谁料到,祝之三部尚未再次整装出发,就接到了命令:李鸿章给奉军毅军拨了二十门克虏伯行营炮。
    话说,此前奉军的这个炮营,并不满编,只有六门65毫米克虏伯小炮,四门哈斯凯奇机关炮。这样的重火力配置,不足以支撑八个步兵营作战的。
    李鸿章虽然是读书人,却不是传统文人,那也是在战场上厮杀多年的老行伍,对战争的理解,绝非朝廷一干清流喷子能比的。大战在即,凑出来了二十门克虏伯75毫米行营炮,以作增强。其中到位义州交给祝之三的只有六门(奉军)。这些炮是通过洋人的小火轮偷偷运到朝鲜的。
    炮兵聂顺江非常满意,这六门克虏伯大炮乃是行营炮,原厂产,性能非常优良。关键是射程,高达五公里!而此前队伍中的大炮乃是大清江南厂造的,射程仅仅两三公里(比日军列装的铜炮都不如,顶多算是相当)。
    重火力增强是好事,但是多了六门大炮却是再次给辎重队增加了难度。话说,在朝鲜运输辎重,还有一大难题。朝鲜穷苦,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牲口只有草没有料,拖拽车辆无力。
    李鸿章再次显出了他的能力:在东北采购两千四百头牛分给各军运输辎重,然后在沿途设立兵站。
    李鸿章是有才的,对行军打仗那是有几手的。对此,李林杨只能说:早干嘛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牛,辎重队的困难解决了一部分,三天之后祝之三得到了八十头牛。于是两三支部队凑成的总计三营的辎重队和炮队继续前进。
    此前祝之三营有孟关综合分队辎重兵和工兵,但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缺少牲畜,让大军的前进速度相当缓慢。在增加了八十头牛之后,综合小队队长孟关的协调统筹能力显露了出来,行军速度明显加快,比起此前增加了差不多一倍!日行军速度达到四十余里!
    如此行军速度甚至比清军的轻装步兵速度还要快上几分了!
    这就是专业辎重军官的能力所在了!
    在红旗军中,能做步兵连长的,都不一定能胜任辎重兵班长。只读了小学的官兵做到连长,甚至营长的,都不在少数。但是,能做辎重兵班长的,大半都是中学毕业!只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小学文化,真的是很难筹划计算复杂的辎重行军的!
    在随后的十几天行军中,直到平壤,祝之三部八十头牛一头都没死。而马玉昆的辎重队,也是八十头牛,短短数日就死了一半。孟关的指导只能是指导,“学生”忤逆不认真,孟关这个在大清朝没有品级的官儿,其实没有硬约束力。
    即便如此,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孟关也得到了“识货”的马玉昆总兵的赏识,言语之中颇有挖墙脚的意味。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