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周渔原先觉得,自己是个工作狂,哪里想到,姜桂香也不容多让,穿上外套后,骑着自行车就带着她去了日报社??日报和晚报是一起办公的。
她找的编辑是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叫黎雪,见了姜桂香就叫桂香姨:“您怎么来了?”
姜桂香笑眯眯地将文章塞进她手里,介绍了一下周渔,又介绍了一下是怎么回事。黎雪显然还挺懂行的,一听就笑了:“这可是挺有意思的新闻,我们晚报正好开了个生活小乐事栏目,要是行的话,我今天就能发。”
“周同志,如果可以的话,不如稍等我一下,看看要不要改稿。”
姜桂香还有饭店里的事儿,很快就离开了,周渔则坐在了黎雪的旁边,瞧了瞧八十年代报社的办公环境??
电脑自然是没有的,有点像小时候看的编辑部的故事,四处都是书和报刊杂志,大家气氛很好,动不动就要拿着稿子念一段,问问大家的感想。
周渔这篇也被念了,是她的题目,黎雪觉得有点出格,问一问老同志们的意见。
议论的挺激烈的,有人认为文章就该四平八稳,有的则觉得,稍微冒尖也没什么,“新闻新闻,不得让人感兴趣?”
周渔无事干,则翻了翻旧报纸,看了看他们这个生活小趣事栏目的内容,多数都是好人好事,果然她的文章有点不一样。
她还瞧了瞧身旁的报纸杂志,这可都是全国各地的,内容果然不一样,有不少写得很好的小文章,有一种跟上辈子不一样的精气神,周渔读得津津有味。
等着她看完了,议论也结束了,主编拍板:“发!”
这事儿就定了。
周渔这里需要改的不多,弄好后,她就问黎雪:“我看你们杂志特别多,请问过刊卖不卖?”
黎雪倒不觉得周渔奇怪,农村订报纸杂志的确少有渠道,她只当周渔爱好文学,点点头:“卖,不过去年的已经买了,今年的得到一月份统一卖,你要是有需求,我给你留着。不过我有不少样刊,用不着,送你了,你先拿回去看。”
等着周渔走的时候,手里就抱了足足几十本刊物,黎雪人挺好:“稿子发了,有你五份样刊,到时候同稿费一起寄给你。你来取也行。”
在百货公司等到了五点,周渔才抱着报纸回了村。
她想着,等着买卖做大了,车买不起,怎么也要买辆拖拉机,要不天天等车,太浪费时间了。至于骑自行车,一方面是太冷了,另一方面她一个长得挺漂亮的大姑娘,天天这么来回,不太安全。
回村她先去了村委,看看进展,却发现,村里的老少爷们大媳妇小姑娘都在那儿帮忙呢,窗户早就开好了,炉子也盘好了,大家是帮着修整地面。
瞧着周渔来了,秋桂婶就跑了过来,“小渔,这边就差平地了,我们都能干,就让远征回去弄那个床架子了。我们听老村长说了,你这蘑菇真卖出去了!放心吧,保证早早给你弄好,早点种下多挣钱!”
当然,大家也忍不住好奇,不少婶子大娘都围了过来打听:“周渔,一天真要三斤啊,每天都要吗!”
“多少钱一斤啊。这得挣好多钱吧。”
“周渔,你这种蘑菇要人不,要的话婶子来给你帮忙啊。”
前面周渔没正面回答,村里人不错,但五块钱一斤也太惊悚,她怕周奋发找事,毕竟住在一个村。
不过后面的问题她回答了:“肯定的,等着这边修好了,需要有人帮忙照顾,蘑菇如果都出了,还得去城里卖,都得用人!以后还得大家多帮帮我!”
有这句话,大家自然高兴,他们都寻思这是个短时间的活,想着冬日里最闲了,能挣点钱能过个好年。
周渔也没说自己以后的长远计划,接着来:“现在也有需要人的地方,不过只要十岁以上的娃娃,帮我抄报纸上的文章,抄一篇给五分钱。”
她想买旧报刊就是要抄的,除了报纸,周渔还看上了广播的宣传效应。但现在一个收音机几十块钱,买得起的还是少数。
大部分人听得都是厂里的广播。
周渔前两天往城里跑,其实就是去听人家的广播去了。她发现,早上中午和晚上都会放,内容除了转播新闻联播,播报厂里新闻,就是放音乐和读报刊摘录。
不过他们的报刊大多数用的南州晚报和南河晚报,内容很单调。周渔觉得,广播员们还没有组稿的意识。
周渔就想趁机攻占这个广告位。
毕竟她除了卖草菇,还要卖平菇的,平菇产量大,草菇一百斤稻草能产四十斤就不错,用行话来说,转化率百分之四十。但平菇的转化率可是百分之百。
也就是说,同样的成本,平菇的产量是草菇的二点五倍。
所以草菇的定价就低很多,很适合成为大众平日餐桌的常见食物,各大工厂正好是她的消费群体。
趁着这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