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区七八十年,就已经有上万人口了,足足翻了近四倍的人口。”
皇帝听后嘶的一声抽了口凉气,然后说道:“你是说他们人口翻了近四倍?那以此来算,岂不是说,本朝现在已有超过三万万人口了?怎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口?朕听闻,前明末期人口不过八九千万而已,本朝初年估算,才八千万。”
北静王听后说道:“皇上,恐怕正如你所说,本朝人口已超过三万万了。”
皇帝想了想接着问道:“以你之见,贾将军所说之问题,他自己可有办法解决?”
北静王想了想说道:“以臣之见,难!想要解决此事,只有大量购买田地方可。如果算上贾家其他庄子,贾家十年内最少要买十万亩田地,而五十年内,则需再买四五十万亩田地。三代以内,贾家已需田地不下百万亩,何况尚有十代、百代?且田地之上,又岂能无人?”
“再则贾家之财也恐难以支撑如此大量的购买田地,且天下土地也非无限,贾家缺田,他家又岂能不缺田?如贾将军所言非虚,我水家缺田更甚,恐需贾家两倍乃至更多田地方可,而天下人所缺田地又该有多少?”
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就是如此,王朝初期,经过战乱,人口锐减,而到百十年后,人口就会呈现大爆发式的增长。这时就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王朝初期分配的田地,交了税以后,已经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
而再有下一代之后,田地就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了,也就是这个时代,已经推广了红薯和土豆这样高产的作物,才能勉强保证不饿死人,如果遇到天灾,除了逃荒,也就别无选择了。
当然,如果能做到粮食真正的平均,那还是会有大量剩余的,但那些大地主会将粮食平均分出来吗?就如贾家,虽然看着凶险,但还是有够吃几年的粮食存储的。
再如北静王,当年赏给他们的田地,可比荣宁二府加在一起的还多,他们会缺粮?只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将粮食都分下去,毕竟维持王府,那是需要大把银子的。
皇帝听后眉头紧锁,贾赦还真的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这绝对是能够威胁到国家社稷的大事,还解决不了。想了一会,皇帝问道:“折子上的方法是否可行?”
北静王说道:“回皇上,荒地终究有限,且多处偏僻之地,恐需人口大迁徙方可。然人口大迁徙劳民伤财,先皇迁徙人口虽是好意,但至今还是骂名,除非如折子上说的,能令万民自愿,方可解决问题。”
“而开疆拓土,情况相似,且边疆往往更远,迁徙人口就更加困难了,只能做备选。至于硝石可做肥料之事,臣不知道,但愿意一试,只是硝石终究稀少,恐难解决根本问题。是以臣以为,贾将军之方略,只是权宜之计,皇上不若将此事晓喻百官,令献治国之策,为皇上分忧。”
皇帝听后也很无奈,贾赦说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至多十几年,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现在不解决,正好在他六十来岁的时候,问题就会凸显,好吗,先皇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开始享福,他倒好,这个年龄的时候要解决难题。
只是现在皇帝也没有好方法啊,毕竟田地真的有限,只得如北静王所言晓喻百官了。很快到了卯时初,也就是五点多的样子,皇帝吃了点东西就带着北静王往太和殿而去。
很快上朝,众臣上奏完成,都等着皇帝宣布下朝好去吃饭了,结果皇帝将贾赦的折子抛了出来。没办法,贾赦的折子,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除了让众臣一起想办法,皇帝还能有什么好主意?你总不能将出生的人杀一部分吧?
而众臣听后,也是脸色各异,本来谁都没有往这方面想,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文臣嘛,整天只要管好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好。
比如劝皇上亲贤远佞啦,比如劝皇上广开言路啦,比如劝皇上勤政爱民啦,他们只是说说而已啊,今天怎么就碰到这么一个不开眼的家伙了?提了这么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武将,只要没有战事,通常都是透明一般的存在,整天就是在那看文官骂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