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另一种观点与新动向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117、另一种观点与新动向(第1/2页)
    每逢月初的第一个星期,圣彼得堡帝国大学都会非常明显地热闹上一阵,有人更加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可能不太会跟别人交流的学生也会试着跟别人交换一下意见,原本独来独往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某些讨论团体,这样的气氛是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对除了自己的前途以外的事全都漠不关心的人,都会忍不住加入进来。
    这样的场景最近跟一本异常特殊的杂志《现代人》密切相关,并且严格来说,是跟一位最近一年才突然出现的天才作家有很大的关系,极少有哪位作家能像他那样,每一篇质量都奇高,每一篇都能引起各个阶层的人的热烈讨论。
    即便是对他的有些作品最为无感的上流社会,依旧有那么一批人每个月都会想着看一看,顺便再点评那么两句。
    原因无它,即便是他的倾向让有些人觉得很不满,但单从可读性和感染力来说,如今的俄国几乎没有多少作家的短篇能够超越他,甚至在一些持续关注那位米哈伊尔的评论家眼里,米哈伊尔持续的输出高质量短篇,某种意义上已经标志着俄国文学的短篇这一领域,已经逐渐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即便其他人水平尚且一般,但既然我们有米哈伊尔,那我们俄国就赢了!
    某种意义上,这就如同几十年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同时它的出现,也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就叫出道即巅峰。
    有着这么多人关注,那么米哈伊尔最新的这篇短篇的讨论度自然不会低,甚至于这次的这篇似乎将要再现奥楚蔑洛夫的热潮,仅就圣彼得堡帝国大学而言,学生们已经开始将一位位教授在私底下指认为别里科夫。
    就连不少也喜欢米哈伊尔的短篇的教授,在看完最新的这篇之后,即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问心无愧且清楚现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他们还是难免担忧了一阵,以至于为了表现自己并非那么一丝不苟,还试着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干巴巴的笑话。
    而且这一次的话,除却这篇短篇以外,米哈伊尔的那篇名为《多余人》的评论,在学术氛围稍微浓厚一点的大学更是引起了众多情感复杂的讨论,并且发生在各个地方:
    “那篇《多余人》你们看了吗?尽管情感上我怎么也不想接受,但至少就他这篇文章而言,我不得不承认里面的有些论述确实有道理。”
    “多么独特的视角,只是他好像完全在描述一种文学上的现象,而忽视了对于现实的分析,他认为我们俄国社会就有着大量这样的人吗?他觉得这样的人还有出路吗?这些他统统都没有交代。”
    “真的没有说吗?我怎么我觉得我已经看出来了他隐藏在文章里的意图。”
    “哦?真的吗?您能跟我们讲讲吗?”
    “让我们找个合适的地方再说吧!有些东西不适合光明正大说.”
    “他描写的那种有着进步思想的贵族的困境,我觉得十分准确。但他怎敢将这些人,我们俄国最先进最有知识的一群人称为多余人呢?!除了这样的人还有谁能促进我们俄国发生好的变化?
    我觉得这点就是他这篇文章的局限所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当面反对他在这方面的错误!”
    “现在不就有机会了吗?我听说那位米哈伊尔已经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了,三年级的叶甫盖尼据说已经在课堂上碰到他了,虽然他们好像没说几句话,但叶甫盖尼已经将他们遇见时的场景说了无数次了!他如今就在法学系听课,你尽管去找他然后反对他吧!”
    “.我现在就去!不,不,我一想到我要当面反对他我的腿就在打颤,我要反对的是一位怎样的天才啊?!或许你跟我一起去,我才能够开口说点什么.”
    “有些话我们得提前说清楚,我可不会反对他,我只想看看他的脸,握住他的手,然后听听他的声音。”
    “说点我不想的吧伊万!”
    “《多余人》?看了,已经看了!这篇文章澄清了我似乎一直都有的某种观念!它提醒了我,但你简直不知道这有多痛苦!我曾在奥涅金和毕巧林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却一直都说不出来到底是怎样的感受,现在我统统明白了!
    可是明白之后呢?我又该去做些什么?我真恨不得找他问个清楚,是他的话,说不定能够为我乃至我们俄国找出一条路来!我的父辈都在告诉我我们俄国如今有多么多么强盛,但是又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有着如此庞大且处境如此糟糕的农奴群体呢!”
    “那你就去找他吧!”
    “可像我这样的学生在圣彼得堡遍地都是,而他已经成为了文学界数一数二的人物,就算比起那些上了年纪的权威人士都毫不逊色!就算是上流社会,我也听到过一些大人物赞扬他的诗歌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