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开年综艺,就位在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清晨,周乐对着镜子,微微侧身,仔细审视着最近一段时间的战果。
    原本的肚子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轮廓逐渐清晰的六块腹肌和紧实流畅的腰线,手臂和肩膀的肌肉线条也贲张有力,透着力量感。
    汗水...
    林凡的下一部作品,名为《记忆的回声》。
    这部作品的灵感,源自他在北海道拍摄《沉默之语》时的一段偶然经历。
    那天,林凡与佐藤在山中拍摄一位老渔夫。老人年过八旬,独居在海边的一间木屋中,屋内摆满了旧照片、泛黄的信件和一些早已废弃的渔具。拍摄结束后,林凡无意间翻看了其中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老人还很年轻,站在海边,怀里抱着一个孩子。
    “那是我儿子。”老人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他已经不在了。”
    林凡怔了一下,望着照片上的孩子,又望向老人如今佝偻的背影,心中忽然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问:“你还记得他小时候的样子吗?”
    老人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记得,但不完整了。记忆像水一样,时间越久,流失得越多。有时我闭上眼,只能看到他的轮廓,却记不清他的脸。”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林凡脑海中的某种迷雾。
    他意识到,人对时间的记忆,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碎片化的、模糊的,甚至带有主观色彩的重构。我们记得的,从来不是真实的时间,而是我们“以为”的时间。
    于是,《记忆的回声》的构想,就此诞生。
    这部作品的核心,是“记忆的重构”。林凡不再试图去“还原”时间,而是去展现人如何在记忆中“重建”时间。
    他邀请了五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演员,让他们各自讲述一段自己童年时期的记忆。这段记忆,可以是某个场景、某句话、某个人,甚至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我不需要你们演戏,”林凡在第一次排练时说道,“我只需要你们真实地回忆,哪怕只是片段,哪怕只是错觉。”
    演员们围坐在一间空荡的摄影棚里,灯光昏暗,只有中央一盏柔和的顶灯。林凡让摄影师用最原始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他们回忆时的表情、动作、眼神,甚至呼吸的节奏。
    “你们不是在表演,”他说,“你们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
    拍摄开始后,林凡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法。
    他没有设定剧本,也没有安排台词。每一次拍摄,都是演员在回忆中自然流露的情绪。林凡甚至允许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打断自己,重新回忆,甚至忘记。
    “记忆本身就是混乱的,”他对摄影师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整理它,而是呈现它的混乱。”
    更令人惊讶的是,林凡要求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刻意制造“记忆的错位”。
    他让同一个演员在不同时间点的回忆画面交错出现,甚至在同一个镜头中,插入不同演员的回忆片段。他用光影的变化、声音的重叠、画面的跳接,来模拟记忆的模糊与断裂。
    “这不是剪辑,”他在剪辑室里对团队说,“这是记忆的重构。”
    影片中,最震撼的一幕,是林凡亲自出演的一段。
    他站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一面镜子。他面对镜子,开始回忆自己童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在镜子前练习微笑,”他轻声说道,“因为我想让别人觉得我很快乐。”
    随着他回忆的深入,镜中的“他”开始发生变化。镜中的自己,一会儿是少年,一会儿是青年,一会儿是现在的模样。他与镜中的自己对话,质问,甚至争执。
    “你真的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吗?”少年的他问道。
    “我记得,但不确定是不是真实的。”现在的他回答。
    “那你为什么要回忆?”青年的他追问。
    “因为我需要确认,我曾经存在过。”现在的他缓缓说道。
    这段画面,在试映会上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一位观众在留言墙上写道:“我看着他在镜子里与自己对话,我突然意识到,我也在做同样的事。我们都在回忆中寻找自己。”
    林凡将这段留言拍下,贴在了剪辑室的墙上。
    《记忆的回声》完成后,林凡再次选择了“私人放映计划”。他将影片投放到五个城市的独立影院,每次放映后都亲自出席,与观众进行交流。
    他不希望观众被传统的电影结构所束缚,而是希望他们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回声。
    “这不是我的记忆,”他在一次放映会上说,“这是你们的。”
    影片上映后,反响空前热烈。许多观众在讨论会上分享了他们自己的回忆,有人甚至因此重新联系了多年未见的亲人。
    一位年轻女孩在放映会后找到林凡,泪流满面地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