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我方胜利转进江华岛,鞑子兵败退汉城!(第一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功能接口。秦良翰正指挥工人安装新型液冷引擎,散热片呈蜂窝状排列,外覆石棉隔热层。
    “这次用的是改良版‘动力膏’?”柳青枝问。
    “嗯,掺入微量稀土元素,燃烧更稳,尾气几乎无色。”秦良翰抹了把脸上的油污,“你看看这个。”他打开控制面板,露出一块铜质齿轮组,“我们尝试用记忆合金做调速机构,高温时自动扩张咬合,低温收缩脱开,实现无电自控。”
    柳青枝眼睛一亮:“若能成功,便可摆脱对电子元件的依赖,适合边远地区使用。”
    正说着,远处传来轰鸣。一辆装甲飞鸢低空掠过,投下一封热封密信。柳青枝拆阅后,眉头紧锁:“南京方面确认,黄维桢已逃往徽州山区,藏身于齐云山某道观。他正在集结一批‘义士’,宣称要在春分日‘祭天焚器’,目标可能是黄山脚下的自动化茶园。”
    “那就让他烧。”秦良翰冷笑,“我们早就在所有茶园装了‘假目标系统’。他们若真去烧,烧的不过是几台木头模型和烟雾发生器。等他们得意忘形时,埋伏的电磁网一罩,全员生擒。”
    “不。”柳青枝摇头,“黄维桢聪明得很,不会轻易上当。他真正想烧的,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是设陷阱,而是给他看真相。”
    三日后,一支由十辆“先锋号3型”组成的车队驶入徽州。车上载着投影仪、发电机、净水器、播种机,还有一整套便携式教室设备。随行的除了科技宣导团,更有数十名曾在礼魂盟宣传下抵制新政的村民??如今他们已是熟练的操作员。
    车队在黟县广场停下。夜幕降临,巨幅白布悬起,电光塔微型版启动,播放一部名为《一滴油的故事》的纪录片:从河南油田开采,到精炼成“动力膏”,再到驱动火车、灌溉农田、点亮万家灯火。画面最后定格在一个老农脸上,他握着孙子的手,看着自家田里自动收割机来回穿梭,喃喃道:“原来这不是妖法,是人心换来的日子啊。”
    次日清晨,山中传来消息:齐云山上,十余名年轻道士主动下山,请求学习机械维修。而黄维桢本人,则在观中枯坐整夜,拂晓时撕毁了所有讲稿,只留下一句题壁诗:“大道无形,因执而成魔。”
    与此同时,徐光启在天文台取得惊人发现。通过“恒星测微仪”连续观测,他不仅证实地球公转,更捕捉到一颗肉眼不可见的暗星存在迹象??因其引力扰动周边星体轨迹。他大胆推测,宇宙中或存大量“隐形天体”,其质量远超可见星辰。
    奏折呈上,崇祯连夜召见。“若真如此,”他沉吟道,“则我辈所知之天地,不过冰山一角。徐卿,朕准你建造‘观天镜’,并拨款设立‘暗物质研究专项’。记住,不要怕别人说你荒诞。当年哥白尼说地动,也被人当作疯子。”
    五月十五,长江大桥主拱合龙前夕,突遇百年不遇洪水。江水暴涨八丈,钢梁晃动剧烈,焊接作业被迫中断。詹天佑立于桥墩之上,浑身湿透,嘶声指挥:“增派浮箱稳基!开启应急锚链!所有人戴好防坠索!”
    危急关头,新研发的“智能应力监测网”发出警报:右岸第十七号铆接点出现裂纹扩展趋势。指挥部立即调来两架改装飞鸢,携高压速凝胶喷射器空中作业,五分钟内完成修补。
    当日戌时,主拱终于精准对接。礼炮齐鸣,两岸火把连成光河。崇祯再次亲临,站在桥中央宣布:“此桥不以山名,不以地名,而称‘复兴桥’。它不只是钢铁之桥,更是旧邦新命之桥,是愚昧与文明之间的桥!”
    秋收之后,全国第二次科技巡展启动。这一次,展品更加贴近民生:太阳能炊具、风力磨坊、沼气发电池、甚至还有为残疾老兵设计的机械义肢。每到一地,柳婉儿必亲自示范疫苗接种,孩子们排成长队,笑着卷起袖子,称那一针为“勇气勋章”。
    年底,大洋科学院传来捷报:孙玉娘率队重返南太平洋浮岛,成功激活黑曜石柱内部装置。水晶球亮起蓝光,投射出一幅三维星图,竟与徐光启测算的“暗星”位置完全吻合!更令人震撼的是,石柱底部刻有一行汉字变体,经破译为:“存火者,非金木水火土,而在人心不熄。”
    崇祯亲赴科学院观摩演示,久久伫立于星图之前。良久,他转身对众学者道:“先人早已知晓天地之秘,却因世人不肯相承,只得埋于荒岛,待有缘者拾起。今日之我们,既是拾火之人,也是传火之种。莫负此责,莫辱此名。”
    腊月廿四,小年。北京科技公园举办“未来之夜”活动。万名孩童手持荧光棒,组成一幅巨大地图,象征大明疆域。随着倒数结束,全场灯光骤灭,天空升起无数小型热气球,每个吊篮中都放着一封信??那是孩子们写给十年后自己的梦想之书。
    一个小女孩跑到柳青枝面前,递上一张画:月亮上站着穿汉服的人,脚下是铁轨蜿蜒,通向火星。
    “姐姐,你说将来真能去吗?”
    柳青枝蹲下,轻轻抱住她:“能。只要你一直相信,一直学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亲手把这条路铺到星星上去。”
    风停雪歇,月出东山。
    在帝国每一个角落,实验室的灯依旧亮着,学堂的读书声未曾断绝,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新的伏笔已在悄然埋下:讲习所秘密档案显示,镍钛记忆合金残片与浮岛石柱成分高度一致,极可能源自同一文明;而“语音记录仪”最近录下的一段海底声波,经分析竟含有数学序列,疑似某种信息编码……
    然而此刻无人焦虑,无人迟疑。
    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知识之火不灭,纵使黑暗再深,也终将迎来破晓的轰鸣。
    而这,正是崇祯二十年以来,无数人用汗水、信念乃至生命,共同铸就的答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