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经历了连续两天的、关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探索之后,第三天,他们要去面对这座城市最沉重、也最无法回避的一段历史。
上午,他们来到了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心地公园。
当他们站在那根标志着原子弹爆炸中心点的、黑色的纪念碑前时,整个世界,都仿佛瞬间安静了下来。1945年8月9日上午11点02分,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就在他们头顶500米的高空爆炸,瞬间摧毁了这座城市,并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
公园里,还保留着当年被摧毁的浦上天主堂的残壁断垣。柳如烟看着那些被冲击波扭曲的钢筋和烧得焦黑的石像,仿佛能感受到那一刻,人类所能制造出的、最恐怖的毁灭性力量。
接着,他们来到了长崎原子弹资料馆。
资料馆里,通过大量的照片、遗物和幸存者的证言,冷静而又客观地,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景象。柳如-烟看到了一个在瞬间被气化的、印在墙上的人影;她看到了一个被高温融化、凝固在一起的玻璃瓶;她也看到了一个男孩,背着他已经死去的弟弟,前往火葬场的、那张著名的、令人心碎的照片。
整个参观过程,柳如烟都紧紧地握着陆沉的手,一言不发。她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伤与震撼。
而在资料馆的出口处,展出的,是关于当今世界核武器发展现状和裁军运动的内容。墙上,用多种语言,写着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希望,长崎,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地方。”
离开资料馆,他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和平公园。
他们看到了那座由长崎市民捐款修建的、巨大的和平祈念像。雕像的右手,指向天空,代表着原子弹的威胁;左手,水平伸出,代表着和平;而他闭上的双眼,则是在为遇难者祈福。
他们在公园的“和平之泉”前,停留了很久。喷泉前,刻着一位在爆炸中,全身被烧伤、在极度干渴中死去的少女,留下的一段话:“喉咙干得不得了,但水面上浮着一层黑油般的东西。我真的、真的很想喝水啊……”
读着这段话,柳如烟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在长崎的最后一晚,他们没有再去任何喧闹的地方,而是选择乘坐缆车,登上了稻佐山,去欣赏被誉为“世界新三大夜景”之一的长崎夜景。
当夜幕降临,山下的城市灯火,如同被打翻的、流光溢彩的珠宝盒,洒满了整个山谷和港湾。远处的女神大桥,在灯光的勾勒下,显得格外优美。
这片璀璨的灯火,与他们白天在资料馆里看到的、那片被夷为平地的废墟,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太美了……”柳如烟依偎在陆沉的怀里,轻声说,“真不敢相信,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是从那样一片焦土之上,重新绽放出来的。”
“是啊,”陆沉也感慨道,“这或许就是长崎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人类,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但也拥有着更强大的、重建家园、祈愿和平的,向死而生的勇气。”
这时,陆沉从口袋里,拿出了他为柳如烟准备的,这份充满了特殊意义的长崎礼物。
那是一个小巧的、由彩色的玻璃制成的、水滴形状的挂坠。这种玻璃制品,被称为“长崎琉璃”(NagaSakiVidrO)。在灯光下,挂坠呈现出一种通透而又斑斓的色彩。
“这是我在一家传承了数百年的玻璃作坊里,找到的。”陆-沉将那枚充满了光彩的挂坠,为柳如烟戴上,柔声说道,“在锁国时代,玻璃制作技术,就是通过出岛的荷兰人,传入日本的。所以,它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而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水滴的形状,是因为我们在和平公园,看到了那座‘和平之泉’,读到了那个女孩的故事。这滴‘眼泪’,既是为所有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而流,也是对和平这汪清泉,最深切的渴望。”
“我们的长崎之旅,始于对文化交融的好奇,终于对和平的祈愿。我希望这枚长崎琉璃,能为你留住这座城市所有的美丽与伤痛,留住哥拉巴园的浪漫,也留住和平公园的钟声。更希望它能像一个棱镜,提醒我们,永远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并用尽全力,去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
柳如烟抚摸着胸前那枚冰凉而又温暖的、如同彩虹眼泪般的挂坠,用力地点了点头。
当他们收拾好行囊,准备从长崎,乘坐新干线,前往下一个同样充满了故事的日本城市时,他们的内心,对“日本”这个词,有了更完整、也更深刻的认知。
他们的社交平台上,更新了在长崎的总结动态。配图是那张在和平公园的祈念像前,两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的背影。
文字充满了对这次旅程的深刻感悟:
“长崎,一座在东西方的交汇点上,经历了极致的融合与极致的伤痛,并最终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