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灯光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们了解了新加坡是如何从建国初期那拥挤、混乱、卫生条件极差的“甘榜”(村落),在短短几十年间,通过强大的国家意志和精心的规划,为几乎所有的国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可负担的公共住房。
    他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组屋模型,从最早的、功能单一的长条形租赁组屋,到如今拥有各种户型、设计新颖、配套设施完善的“预购组屋”(BTO)。他们也了解了为了促进种族和谐,政府是如何在每一个组屋区,都规定了华族、马来族、印族等不同种族的居住比例,强制性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为朝夕相处的邻居。
    “这简直是社会工程学的奇迹。”陆沉看着那些详实的数据和规划图,发自内心地赞叹,“它不仅仅是解决了‘住’的问题,更是通过‘住’,来塑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
    下午,周然和慧玲,终于带着他们,来到了他们现在居住的家——位于碧山(BiShan)的一个成熟组屋区。
    当他们走出地铁站,柳如烟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这里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而是一栋栋二十多层高、外观整洁、色彩柔和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有着宽阔的绿地、儿童游乐场和健身设施。
    最特别的是,几乎每一栋楼的底层,都是架空的,被称为“VOidDeCk”。这里是居民们举办婚礼、葬礼、社区活动和日常交流的公共空间。此刻,正有几个老人在下棋,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慧玲指着其中一栋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走进电梯,来到了周然家所在的楼层。走廊干净而通风,几户邻居的门外,还摆放着鞋架和绿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周然的家,是一个四房式的组屋,面积大约在90平方米左右。虽然不大,但设计得非常温馨、合理。客厅的窗外,正对着一片开阔的公园绿地。
    慧玲热情地为他们端上了自己做的斑兰蛋糕和拉茶。四个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像家人一样,聊着天。
    他们的第一场“组屋直播”,就在周然家的客厅里,以一种极其生活化、也极其温馨的方式,开启了。
    这一次,他们的穿着,完全褪去了旅行者的光环,就像是去朋友家做客的普通人。陆沉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柳如烟则穿了一件舒适的居家连衣裙。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放松和好奇。
    标题也极其朴实——“做一天新加坡人!走进HDB,探寻狮城的心跳!”
    第二天,慧玲决定带着柳如烟,去体验一下新加坡主妇的“典型一天”。
    上午,她们一起,拉着一个小小的购物推车,来到了组屋楼下的“巴刹”(PaSar)。
    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潮湿空气和各种新鲜食材味道的湿巴刹。猪肉铺的伙计,正挥舞着砍刀,将猪肉分割开来;鱼贩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刚从海上运来的、还活蹦乱跳的海鲜;蔬菜摊上,则堆满了各种本地和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绿油油的蔬菜。
    慧玲熟练地,和每一个摊主,用一种混杂了华语、英语、福建话和马来语的独特“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打着招呼,讨价还价。柳如烟跟在后面,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语言和文化世界。
    她们买好了晚餐的食材,又来到了巴刹旁边的熟食中心。这里,就是慧玲口中的“KOpitiam”(咖啡店)。
    她们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慧玲为她点来了最经典的新加坡式早餐:两片烤得焦香的咖椰吐司,夹着冰凉的黄油和甜甜的咖椰酱;两颗半生的、用酱油和胡椒粉调味的温泉蛋;以及一杯用炼乳调制的、口感丝滑的“KOpi”(南洋咖啡)。
    柳如烟学着慧玲的样子,将温泉蛋打散,用咖椰吐司蘸着吃。那咸甜交织、冷热交融的奇妙口感,瞬间征服了她的味蕾。
    “太好吃了!”她幸福地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新加坡人对KOpitiam有这么深的感情了。这不仅仅是早餐,这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下午,慧玲还带着柳如-烟,参加了她所在的社区民众俱乐部(COmmUnityCentre)的一个烘焙兴趣班。她们和一群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邻居们一起,学习如何制作本地特色的娘惹糕点。
    柳如烟发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如此的自然和友善。大家一边做着糕点,一边用SingliSh聊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生活。那种融洽的、跨越了种族的邻里关系,让她深受触动。
    与此同时,周然则带着陆沉,去体验了一把新加坡男人的“典型一天”。
    他们没有去逛商场,也没有去高档餐厅,而是来到了组屋区的一个篮球场,和一群周然的“球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1章灯光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