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祖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六十八章祖制(第1/2页)
    皇帝一边听,心中暗暗吃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郑邦承离开身边才几日,何时有了此等才华?”
    皇帝从来是明白人。对天下局势洞如观火。
    他并不是觉得天下没有问题,而是不想管。只想养老,将来的事情,留待后人智慧便是。
    反正他留下这么大的本钱,败上二三十年,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大夏也亡不了国。
    但朝廷上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这个见识的。
    大多人都觉得天下太平,嘉成盛世。
    他之前他也不觉得郑邦承有。
    他看郑邦承的眼神有些变了。
    之前,看郑邦承。只是身边人。还真有郑万年的儿子。而今看郑邦承的目光,多了一分考究。
    当年就是这份考究的目光,力排众议,将落魄贵族子弟郑万年选出来。
    “我朝难道要出一对父子名臣?”
    皇帝心中暗道。
    镇国公牛孝卿深吸一口气。
    他刚刚是被打了一措手不及。
    郑邦承来找他时候,可没有说这么多话。被他轻而易举的打发了。
    “而今看来,这郑小子藏奸。真是好贤侄啊。”镇国公心中暗道。
    之前口头的贤侄,就是倚老卖老。占郑邦承便宜,但此刻却不同了。代表了镇国公对郑邦承的认可。
    郑万年有子如此。郑万年百年之后,郑家也是有资格留在牌桌上的。
    镇国公说道:“贤侄,我知道,你其实想安排几个人入咸安宫学,我答应便是了。无须如此大造声势。”
    皇帝心中毫无惊喜,甚至有点困:多少年了,还是老一套,道理上说不过,就开始人身攻击了。
    郑邦承大声说道:“不错,我郑家子弟,还有很多南征勋贵,乃至中下贵族子弟,做梦都想入咸安宫学。但我郑邦承此心,更是公心。是为国取才,为国育才。臣请陛下令越王殿下处置此事。可以证明臣的清白。”
    皇帝心中一动:“不对,郑邦承想不出这么妙的手段。他背后有人指点,是谁?”
    越王是谁?
    是宣宗皇帝第九子。当今陛下的幼弟。
    前文说过,大夏朝任皇弟,不任皇子。
    宣宗皇帝走得早。当今继位名正言顺。对自己几个弟弟也是悉心培养。特别是越王。宣宗皇帝走的时候,越王还在牙牙学语。当今长兄如父。将越王养在身边。
    越王成年之后,更是派出去做诸多差事。处置过朝野很多大事。
    逆太子案。皇帝就派人找了越王。越王出面为皇帝夺了内阁大权。罢免所有大学士。
    从此越王一直在内阁。
    皇帝有意令越王为内阁首辅,但越王推辞,说道:“祖宗取宗室大臣护为社稷之本意,非令宗室任内阁首首辅,枢密使等要职。”
    前明之灭,各地宗室之惨烈。
    给大夏带来极大的教训。
    所以在宗室制度上,专门设计培养军中,文官中的宗室力量。
    但宗室力量也有限制。不能真正掌控朝廷大权。否则有旁系篡位隐忧。
    皇帝也就允许了。
    越王以次辅在内阁,已经十几年了。首辅换了三任,越王却一直都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八章祖制(第2/2页)
    这些年,越王知道自己身处嫌疑之地,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深交。谁都知道越王,最为公正。让越王来主持此事,绝无徇私之可能。
    但皇帝说得妙,就在这里。
    这个设计,将另外一股力量引进来了。那就是宗室勋贵的力量。
    越王是宗室文武中的代表。
    越王参与其中,就不仅仅开国勋贵与南征勋贵之间的问题了。
    宗室勋贵其实并不少,每一代皇子都会封王,生前但凡不是太没有用。都能因功获爵,子孙承袭一个侯爵伯爵什么太正常了。
    纵然真有不成器的。
    只要是太祖之后,在朝廷玉册中。都给发一份伙食钱。仅仅是饿不死。
    但现在还没有人领着伙食钱。
    毕竟大夏朝对宗室从军从政都是鼓励,很少有没出息到一定程度,连一个小官都做不了。
    但宗室勋贵在政治上一向是隐身的。很低调。
    因为大部分混出来的宗室都明白一件事情,宗室在朝廷上的定位是什么?是压舱石。是代表大夏皇族。
    在皇位不能正常传承,或者皇帝年幼的时候,才是他们这些人发挥作用的时候。
    如南宋,南宋皇帝内禅,都是有宗室大臣出面,才内外信服。
    平时就老老实实当官便是了。反正该升官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但他们的天花板也很明显,如果不是逆太子案,越王就是天下名臣,也不可能入内阁的。
    皇帝迟迟不肯下决心,就是担心南征勋贵与开国勋贵双方斗起来,闹出大事来,但如果引入宗室一脉,三派相互牵制。有宗室作为缓冲,斗争的烈度就可控。
    至于指望他们不斗。皇帝已经确信不可能了。
    “郑邦承开窍了?”皇帝心中怀疑,但已经有了决断,说道:“镇国公,你还有什么话说?”
    “臣以为祖宗之法,系人心之安定,不可轻动。”镇国公迟疑片刻,一咬牙说出这一句话。
    这句话其实是说:这是明宗皇帝许给我们这几家的。一向如此。
    皇帝淡然一笑,心中越发厌恶了。
    开国一脉,皇帝从登基以来就不是太顺眼的。
    但却不敢轻动。
    任何时代,动军队,都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而且嘉成初年的开国一脉,很多老将都是长于太宗末年,少年时见过军队,甚至是被开国名将们养在身边,亲自教诲的。有手腕,能领兵的。
    嘉成初年,一些仗也都是这些老将打的。
    但而今,这些老将都已经去了。
    剩下这些国公,都是生于明宣之世,从小不知道,军队为何物。被富贵泡软了。
    忠诚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只有忠诚,一点能力都没有。皇帝就有些看不上了。
    “朕老了。”皇帝很清楚知道,镇国公用祖制来保住自己的利益,但他不想迁就了。说道:“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去见列祖列宗了。不知道朕定下的规矩,到时候算不算祖制?”
    “明宗皇帝的祖制,与朕的祖制,哪一个更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