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76章不可以将士之命为长城,当以人心向背为国之根——!!(第1/2页)
于谦此人,才华横溢,堪称国之栋梁。而朱棣虽早已识得此人之能,却也清楚,自己已至风烛残年之际。
在他执政期间,于谦恐怕难以尽展所长。
但将此人留给后代子孙,却必定是大明长久昌盛的重要保障。
像于谦这般人物,实属国家瑰宝,足可为大明再添三十年太平盛世!
当大明陷入国运衰微、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于谦毅然挺身而出。
他不顾朝中反对,坚持不迁都,扶立新君,亲自部署京城防御之战。
正因如此,才避免了大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人之胆略,令人钦佩!
太子朱高炽凝望着天幕,眼神中带着几分动容。
当年于谦初露锋芒的狂傲态度,他可没少目睹。
这位青年才俊,高中状元之时,竟敢在御前直言犯上,言辞犀利,毫不避讳。
朱高炽一向看重于谦,心中早有定论:此人将来,必定是朝中栋梁!
如今看来,一切都印证了他的眼光。
国家危局之际,于谦挺身逆行,扭转乾坤。
沙盘前,朱瞻基神情专注地看着天幕。
彼时祖父朱棣亲自批阅于谦所呈的治安疏,他就在一旁侍立。
朱棣看完之后喜不自禁,神色激动。
他不止一次嘱托朱瞻基:
“于谦此人,万万不可轻慢,更不可伤其性命!”
朱棣甚至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是后人保命之符,是关键时刻的大药。”
评价之高,前所未有。
此人不但敢言,而且求实务本,堪为社稷基石。
尤其那句“不可以将士之命为长城,当以人心向背为国之根”,
更是道尽了王道与霸道的交织。
朱棣特地叮咛朱瞻基,一定要深悟此言之意。
朱瞻基自然对这位贤臣寄予厚望。
“于谦……果然没有让祖父失望。”
他低声喃喃,目光中充满敬意。
然而另一边,金豆子与狂妄居士对于谦却毫无好感。
毕竟于谦一直是太子一派的坚定支持者。
“居然是他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金豆子低声嘟囔,语气复杂。
……
大秦!
秦始皇的神色终于有了些变化。
此前看到朱祁镇胡作非为,招致土木堡兵败,他便已预判大明恐将步北宋后尘。
而现在,大明未选择退缩,而是另立新君、奋起迎战。
这一点,让始皇对大明的评价,明显上升了几分。
无论最终胜败如何,至少这份骨气,远胜宋室!
“这场战役,将决定大明的命运。”
“若朱祁钰能够固守京师,大明尚有转机。”
“可若再败一场……那后果不堪设想。”
始皇眼神冷冽,语气沉重。
先前,朱祁镇兵败被俘。
如今,若朱祁钰也战败失守,那么整个帝国的军心、民心,将会土崩瓦解。
到那时,或许只能如宋人那般南渡避战,偏安一隅,从此难有北伐之力。
“敢战,便已胜宋一筹。”
始皇喃喃道。
汉武帝时期!
“好一个朱祁钰。”
“这才像一个帝王该有的担当!”
“岂能如宋徽宗、宋钦宗那般,敌军压境只知退让求和?”
“这些异族之患,岂是靠谈判就能化解的?唯有一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76章不可以将士之命为长城,当以人心向背为国之根——!!(第2/2页)
刘彻,素来是主战派,对于朱祁钰的表现,甚是满意。
朱祁钰听从于谦建议,坚决不迁都,反而调兵遣将,准备死守京师。
这等气魄,令汉武帝印象深刻。
若都是如宋人般畏战不前,中原儿郎何来脊梁骨可言?
这场战斗,不论输赢,必须要打!
若能胜,则国可安,民可宁,大明可再续百年基业。
“难怪大明末代皇帝会选择以死殉国。”
刘据感叹道。
朱祁镇虽被擒,但至少敢亲征前线。
这份胆气,比起宋朝那些帝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不错。”
“明太祖力扫胡虏,成祖亲征漠北,比那宋室的皇帝有骨气多了。”
汉武帝眼神深邃,看向天幕,不禁点头赞许。
在汉武帝看来,明朝那些皇帝怎么看都比宋朝的顺眼得多!
大明至少还有血性、还有骨气!
哪像那南宋,谁来了都敢踩上几脚。
一想到之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