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吟的偶像、人生榜样,迟疑的说道:“相公,此举怕是不妥吧?相公如今在京中正是……”</P>
“我虽掌监事,然则贡举之事却不由我做主。且今岁是科举改制首次实行,便是可能暗中操作,我也做不出这等事。我说你能中,是因你学问扎实,心态平稳,且年初亡了西夏,正是用人之际,我料今科当取士四百左右。存中只要正常发挥,手到擒来,等闲事耳。”</P>
“学生不敢断言,还是考过再看吧。”</P>
“存中志在何方?”</P>
“自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P>
“何以立?”</P>
“相公所言求实之道,学生一日不曾懈怠,至今日,格物已有所得。却不知相公何意?”</P>
沈括是有些懵的,因为这不是正常的许久再见的程序。应该是先聊聊这几年中的情况,再说一说近况,然后才是展望未来。现在俩人坐下没说几句话呢,就直接展望未来,他有些不会了。</P>
王言笑道:“我在国子监给你留了个位置,正合你的心意。”</P>
“相公所言,莫不是百工院?”</P>
“你做祭酒。”</P>
“学生怕是不能胜任吧?”</P>
“百工院之中,以大匠为主,没有高级官吏,你可以压的住。且你通百工,此事非你莫属。假若你发挥失常,一样可以任职。经营好百工院,研究出利国利民的器具,你沈存中便是功莫大焉。”</P>
沈括连犹豫都没有,直接起身,拱手行礼:“学生敢不从命。”</P>
王言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大宋比较适合搞科学研究的人,而且适合统筹管理科学研究,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相比起让他去带兵打仗,结果因为互相倾轧导致的大败亏输,也影响了他的官途,还是教书,搞研究,更加的好些。</P>
他站起身,拍了拍沈括的肩膀:“走罢,去食堂用午膳。”</P>
“正好见识一下国子监的饭食如何。”</P>
沈括跟在王言的身后,一路好奇的打量着国子监内的情况。直到打了饭菜坐下,这次见面终于是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两人说说笑笑的聊起了近些年发生的事……</P>
其实也不止是沈括,王言的府上收到的拜帖多的很,因为他已经是来到京城中必须上门拜见的人物之一。</P>
他每天都要见上几个人,与他们聊一聊,给他自己立个好人设,传扬一下好口碑,也有利于他发掘人才,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P>
甚至于三苏都来拜访了他。</P>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三苏一起登门,是王言人生的新成就。但是放在当下来讲,这是寻常事,没甚么出奇。</P>
王言跟他们父子三人聊的也多是文学方面的,没办法,这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有才,真是捅了文曲星的老窝。</P>
当然王言也没忘了关照他们。</P>
三苏这一次进京,是求官的。因为在嘉佑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中了进士以后,苏洵发妻程氏病逝,都回家了。现在是到了时候,该出来当官了。</P>
当然求官归求官,倒也不是要来跟他王言求。父子三人都牛逼,也不缺官做。更多的可能,还是来看看大宋能有今日气象的最大功臣。</P>
苏洵就是变法派,苏轼、苏辙自然也是。不过后来苏轼、苏辙都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其实不反对变法,反对的是王安石变的法,认为有弊病,应该慎重。不过王安石什么脾气?全都给踢出京去。</P>
如此一步步的发展下去,这两兄弟也就成了保守派了。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P>
不过不管他们来见王言是出于什么原因,既然三苏到了他这里,他当然也是乐于助人的。这种与历史人物,还是与三苏这样的人物面对面,听他们的吹捧,以及各种的请教,还是很令人愉悦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低级快乐,但快乐……</P>
所以王言将苏洵拉到了国子监。</P>
苏洵是没功名的,原本是欧阳修保荐,现在则是王言出手了。把苏洵拉到手下干活,每天看着都能乐呵乐呵,心情愉悦。当然如果是苏轼,那就更好了。</P>
只不过王言是考虑到苏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