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五章 沈括求实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人,基本就是他身边的这些。比如范纯仁、冯京,这是生生被他忽悠过来的,再就是扬州学子,深受他的影响。因为他在扬州耕耘的最多,参与的活动、见面的士子都是最多的,很有一些外门弟子。</P>
    可惜的是,王言不能在扬州当官,甚至不能在扬州所在的淮南东路。若不然的话,还能发展的更好很多,毕竟乡党不是白给的,还是很有用的。</P>
    毕竟哪怕他现在在杭州,也能给扬州的州、县两级官员找麻烦……</P>
    这一次王言没有再讲以前讲过的东西,随着时间过去,身份改变,学说自然也要更新到2.0。这对于听重复的内容都很兴奋,主要怀揣着见明星一样想法的士子们来说,自然是惊喜,听的都很认真,也一样的有人记录起来。</P>
    如此讲道、答疑、辩论,一上午的时间便就此过去,王言便同范纯仁一起,在书院里吃起了午饭。这里有小灶,是给书院的一堆夫子、教习准备的,称不上多好。</P>
    范纯仁问道:“子言兄莫不是真要新建书院?”</P>
    “自是如此。我朝重文教,范公昔日教习应天府书院,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杭州文风鼎盛,钱塘自是要有一所闻名的书院才好。尧夫兄闲来无事,可以多去西湖走一走,寻个建书院的好所在。”</P>
    “子言可知……”</P>
    “西湖左近土地,皆为城中大户所有?”</P>
    范纯仁点了点头:“皆为上好良田。”</P>
    “尧夫兄以为,我只查出了十二万贯?”王言摇头笑了笑,“莫要忧心,我自有计较。事在人为,不碰个头破血流,小弟断不会收场,彼辈富贵不绝,小弟不能安睡。”</P>
    “要吃亏的。”</P>
    “范公岂不知要吃亏?”</P>
    范纯仁叹了口气,没在这话题上多说,转而笑道:“今日讲道,似是又有了新想法?又要成书了?”</P>
    “看了大半月的公文、账目,杭州情形算是了解过了,思考解决之道,便自然有了些许心得。至于成书么,已经在写了,不过还得一段时间。总要再仔细思索一番,通判的职司也要做出一些成绩才好。不然我讲道写书教人道理,自己却是无能立身,难免贻笑大方啊。”</P>
    “子言兄就亏在了年岁尚浅,若不然也该当的海内大儒,门徒无数了。”</P>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王言笑道,“年岁浅,才是你我比满堂公卿之优势。看着异端一个个先你我而去,啧啧……”</P>
    范纯仁点了点头,品味了一番王言说出的句子,摇头感叹不已:“子言兄当真文采斐然,随口道出,便是千古名句,可有另半阙?”</P>
    王言思索片刻,摇头叹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今只得两句残诗,全诗却是机缘未到。”</P>
    范纯仁已经呆住了,就这么两句话的功夫,便是两句警世名言,他深刻的见识到了,到底什么叫才华横溢,这是真往外溢啊……</P>
    适应了一下王言不经意的装逼,范纯仁便道:“写来写来。”</P>
    说罢,也不管王言,放下了碗筷就跑到一边去研起了墨。</P>
    丝毫没有什么愧疚、负罪感觉的文抄王,潇洒的起身,大笔挥毫,写了两幅竖版的字。并且十分懂事儿的,加了题跋,写了事由,又用了印上去。</P>
    如此一番,范纯仁这才满意的放到一边,用镇纸压好,等着墨迹晾干。这两句诗,可是不比去年樊楼的便宜。</P>
    两人又闲聊着用过了午膳,王言也是一路微笑着同人打招呼,被范纯仁送出了书院。</P>
    正要溜达走人的时候,边上一个看起来二十左右,身型高瘦,穿着相对朴素,但一看也是家境殷实的士子小跑着走过来。</P>
    “学生沈括,字存中,乃钱塘沈氏子,见过王通判。”</P>
    王言背着手微微挑眉,顿住了脚步,很亲和的点头微笑:“不必多礼,寻我何事?”</P>
    “适才学生听了王通判讲道,此前也拜读过‘王言说’。”沈括拱了拱手,以示提名讳的失礼,接着说道,“其中有几点不解,还望通判解惑。”</P>
    见王言微笑颔首,沈括说,“通判所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却不知格何物,知何事?”</P>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