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九章 整军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信,来人还会有王言如此强的威势。毕竟他们深耕本地许久,王言这么牛逼的,也是第一次见。</P>
    当然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还是会发动一下关系,看看能不能把这祖宗给送走,去别的地方祸害,别折腾他们了。</P>
    而寺庙的高僧,则是已经破了修为,早都上书陈情,又找了其他的一些高官说话,要走上层路线,把王言拿下去。</P>
    显然,把王言拿下去是不可能的,他又不是没靠山,范仲淹就在这呆的好好的呢。王言又没变法,不过是想要些地而已,他有什么错?</P>
    所以赵祯下旨申斥,又罚了王言的俸禄。</P>
    王言更是干脆,直接让前来申斥的宦官,带着他的奏章,以及已经统计出来的寺庙的田产、人口数据,回京直接交给赵祯,甚至请宦官实际看了一番这才送走。</P>
    然后就没动静了,佛门确实很有力量,灵隐寺的位置也很高,但是王言尚且认为这时候扯旗造反不划算,从而在这做赵宋忠臣呢,佛门又能如何?</P>
    赵祯老了,也没怎么硬过,但是看了数据,阅了王言上的奏章,明白这是挖他老赵家的墙角。何况王言又没有挑起针对佛门的争端,只是针对这一家,如此情况,跟豪门大户也没什么两样,天下佛门是一家,也只是说说而已,别的地方官又没胆子动寺庙,索性也就这么过去了。</P>
    整件事几乎没什么影响,寺庙和李家就都被收拾了。</P>
    寺庙还好一些,王言没有下狠手,毕竟不能做的太绝了,总要考虑一下佛门整体的态度,不能恶了佛门。但是基本上也是打回原形了,原本的土地都被收了公田,只留下了少量的一部分,算是和尚们的口粮。至于庙里的金、铜,则是没有动,都是大佛像,反正也跑不了。</P>
    李家就惨了,周司理刚正不阿,犯事儿的人全部重判,清丈出来的田产,只有一小部分留给了家里的一些干净人,以及女眷,余下的全都成了公田。经营的生意,也基本全废,又开了个小型的拍卖,都被别的地主瓜分了去。隐匿的户口,则是重新上了户口,原本的田地没有动,十税一租给他们。</P>
    办完了寺庙、李家,王言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大户,直接派了小吏按照名单上门化缘。这一次当然不会再有人来讨价还价,每一家都是出了五千贯。</P>
    王言也是讲究的人,书院的详细规划甚至都没有做出来,他就先让人在那一片地的湖边立了个大石碑,亲自写了那些人的名字,由工匠凿刻。</P>
    这样他们心里就会平衡很多,王言还是善解人意的。</P>
    也是在这一段时间中,他手下的山匪换地方又抢了几次,地方厢军、衙役打不过,州中的厢军集体出动又找不着。</P>
    而其他的县官,以及地方大户又是群情激愤,所以十分自然的,王言亲自挂帅,开始了编练厢军。</P>
    其实杭州之内除钱塘以外的其他各县,这一段时间中王言也收拾了一大批,因为此前的大户、官吏,都有一些关联。大户配置资产,那是整个州,各个地方的进行渗透。只不过实力比较强的,还是钱塘县这边的大户。其他地方的,相对来说就差了不少。</P>
    王言在杭州跺跺脚,能吓死他们。</P>
    县官也是一样,钱塘知县都已经被王言调理服了,其他只是归州府管辖,而不属于中央管辖的县令,王言收拾起来自然更加的简单。</P>
    虽然难免有乱七八糟的事,但是相对于从前,官府最基本的刑断狱讼方面,是直线飙升的。地方百姓的日子,都好过了很多。王言压制住了地方官吏,又压制住了地方大户,祸害百姓的两座大山基本等于被拦腰削了一半,百姓的日子当然好过。</P>
    至于剩下的,面积更加大的另一部分山,那得直接干了赵宋朝廷这个另一座大山,才能解决问题。</P>
    杭州城外,王言一身青色官袍,头戴官帽,在一大群因聚众而无谓的百姓、士子等看热闹的围观下,背着手游走在站的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千余厢军队伍之中。</P>
    有人干瘦,有人痴肥。有的没精神的低着头,有的却是害怕王言的威势这才低着头。有人干净,有人邋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P>
    厢军是很特殊的存在,这里面有会武的,但是又没有机会上到禁军之中,也有被从禁军裁汰下来的,还有因为一些天灾破了家,成了流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