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_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如果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
    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他的,万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仍然一无所获。可能有人会奇怪,朱棣已经控制了政权,要找个人还不容易么?
    不瞒你说,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公开寻找的。
    首先不能登寻人启事,什么你叔叔病重,甚为想念,望你见启事后速回之类的话肯定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贴上通缉令,写上什么抓到后有重赏之类的言语,因为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扫除奸臣,皇帝是并没有错误的,怎么能够被通缉呢,所以这条也不行。最后,他也不能公开派人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
    建文帝“下落门”
    但是又不能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且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来,明天后天可能会出来两个三个,还让不让人安心过日子了?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闹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宁,所以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另一个叫郑和。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也会详细介绍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伟大壮举,在此,我们主要讲一下胡濙这一路的问题。
    胡濙,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其为人“喜怒不形于色”,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己无关,你不去谁去?
    永乐五年(1407),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干的名义——寻找仙人。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胡濙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人。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开出死亡证明的人。
    朱棣看着胡濙远去的身影,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样,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人一定会告诉他问题的答案。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胡濙确实是会给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但他没有想到,等待的时间真的很长。
    胡濙开始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这期间连自己的母亲死去,他也没有回家探望,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探寻这个秘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后。
    参考消息
    寻找仙人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寻访真人张三丰未果。永乐初,朱棣也曾尝试亲往拜见张真人,张三丰那时却隐遁民间游历去了。朱棣于是借此良机,派胡出外寻仙。当然,胡是带着自己“真正的任务”离开朝廷的,对寻找仙人一事不太在意,而朱棣为了求得仙药,命胡务必请到真人。除了胡外,朱棣也派遣过淮安人王宗道、医官苏钦等几路人马共同寻找,还在武当山为张三丰修建道场,用了丁夫三十余万人,花费百万计,诚意可见一斑。
    既然答案揭晓要到十六年之后了,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建文帝的死亡与否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其实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且还有一些野史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时候的各种情况,虽不可信,但也可一观。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日万念俱灰,想要自杀,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