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力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儿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即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得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袁崇焕的“七宗罪”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
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也是白搭。
皇太极如何笼络人心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儿,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儿,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儿,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休整。”
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参考消息
毕自严
毕自严在党争中保持中立与独立,不过他与阉党众人一直界限分明,和魏忠贤关系对立。天启六年,宫中三大殿破损重修,国库储金不足,魏忠贤提出方案,打算卖掉南太仆寺草场。那时,刚刚升官当了户部尚书的毕自严考虑到草场的存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军马的草料供应,于是坚决反对。魏忠贤大怒,他不但强行卖掉了马场,更借皇帝之口严词斥责了毕自严。毕自严被气得称病返乡,直到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