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参考消息
泰国的华人皇帝
除了陈祖义外,还有一位中国人当过外国的皇帝,他叫郑信。郑信的父亲是广东人,后来南渡到泰国谋生。郑信小时候聪明出众,被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为义子,后平步青云,被封为哒府侯王。后来缅甸大军来犯,国王死在逃亡路上。郑信在泰国东部起兵,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王,建立吞武里王朝。在任上,郑信开疆扩土,不仅统一了全国,还从缅甸人手中夺回了北方重镇清迈,泰国的国力达到鼎盛。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九月(1407)、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如下:
一、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二、收拾拦路打劫的、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三、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四、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心里都是有数的。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中肯到了极点。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绝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以德服人,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用今天的话说,叫服气。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除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